2015-01-09 01:28:0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隨著2015年國資改革提速,央企資產交易可能迎來高峰。
1月8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最新一批9家央企資產轉讓產權交易機構名單,擬進一步規范央企資產轉讓交易行為,實現交易行為透明化電子化,共建陽光央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國資委曾于2014年5月公布了第一批18家產權交易機構,并要求中央企業按照 《關于中央企業資產轉讓進場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規范資產轉讓進場交易行為,同時制定集團資產轉讓管理制度、報國資委備案。
詳細來看,剛剛露臉的央企資產轉讓產權交易機構包括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省產權交易中心、廣西北部灣產權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西部產權交易所、甘肅省產權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青海省產權交易市場、寧夏科技資源與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新疆產權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
2014年首批具備開展中央企業資產轉讓交易業務的產權交易機構則包括北京產權交易所、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山西省產權交易市場、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沈陽聯合產權交易所等18家產權交易機構。
長期以來,國企改制普遍存在改制過程不夠規范的問題。比如有些企業改制過程中由于財務審計不嚴、資產評估不實,造成國有資產被低估賤賣;也有的企業改制過程中透明度不高,產權沒有進場交易,存在暗箱操作,造成債務懸空,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和職工的合法權益等。
而產權交易市場的嚴苛規范,將是預防國資流失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關國資人士認為,從產權改革的角度來看,當前,一些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搞定向增發,在當前改革的特殊時期,非公開定向增發需要周密的、經得起質疑的特定理由,要高度謹慎。
規范的產權交易,能有效規避暗箱操作,且產權市場為各類資本參與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通過轉讓國有企業產權、股權進行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大力發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推動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升經濟總體實力和增長活力。
對和外資企業搞混合所有制經濟,建議盡快建立健全國家產業安全審核把關制度,要高度重視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企業的控制權,對和人口基數高度相關的糧食、醫藥、水務等具有類似人頭稅特征的產業,要更加謹慎,加強最終控制權的風險評估,防止類似行業境內上市公司控制權向境外轉移,防止損害公眾利益,確保中國經濟安全。
上述國資人士直言,改革的關鍵是公開透明,當前,國資改革面臨的形勢非常復雜。在資產定價方面,要堅持所有產權交易都必須進場交易、競價交易,依法披露交易信息,杜絕暗箱操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