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8 01:06:43
奔私潮的大軍中只是基金經理嗎?奔私潮對于基金公司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私募真如想象中的“錢途無限”嗎?針對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記者 李娜
牛市的步伐不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巨大,對于相關行業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2014年年底,多家基金公司傳出基金經理集體“奔私”的消息,雖然傳聞有些言過其實,但2015年以來,隨著俞岱曦、程鵬輝等公募大佬相繼離去,奔私潮的影響力正在不斷發酵。
奔私潮的大軍中只是基金經理嗎?奔私潮對于基金公司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私募真如想象中的“錢途無限”嗎?針對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2015年伊始,自興業全球基金明星基金經理陳揚帆發出告別信后,公募基金經理留下一封激情洋溢的告別信轉身奔私已逐漸流行。
一位已奔私的公募基金經理日前坦言:“從公募到私募不僅僅是去掙錢,更應該被視為創業的開始,從普通的打工者變成企業的合伙人,也意味著承擔更多的風險和責任。如今的時代可以說是創業的美好時代。”
“那些從房地產和信托流出來的資金,都在尋求新的方向。只要旗下產品業績過硬,錢都不是事兒。”多位奔私的公募基金經理表達了相近的看法。
陽光私募達5963家/
每當有牛市來臨,就會涌現一波公募奔私潮。去私募創業,已然成為了當下眾多公募明星基金經理的不二選擇。2015年伊始,就陸續有興業全球明星人物陳揚帆、上投摩根前投資總監馮剛、民生加銀總經理俞岱曦、景順長城前投資總監王鵬輝等明星人物陸續投身私募行業,而在2014年,王曉明、王茹遠、陳曉生等一批人也都選擇去私募創業,開始新的職業生涯。
證監會2014年8月發布的第105號令《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宣告私募基金10年“游擊部隊”狀態結束,行業正式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一支正規軍。隨后的明星公募基金經理陸續奔私,也昭示著私募行業迎來最美春天。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月26日,已取得的牌照陽光私募基金公司達到了5963家,逼近6000家。
在眾多投資人士看來,去私募創業無非就是兩件事,一是找錢,二是管錢。
一位在私募圈混跡多年的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算上辦公、投研等各種成本,一個私募公司一年最少也應該有1000萬元的收入,對應資產管理規模預估在10億元左右。
2014年投身私募的部分公募大佬們,旗下公司規模發展的速度也著實驚人。2014年,匯添富80后基金經理齊東超離開公募轉身奔私,并在6月開辦了巨杉資產管理公司。據了解,巨杉資產目前已成立了9只私募產品,資產管理規模突破1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王曉明創辦的上海興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旗下至少有兩只陽光私募產品。據相關人士表示,其資產管理規模目前應該達到了10億元左右。
2014年“圈錢”最為迅猛的當屬王茹遠,其開辦的上海宏流資產管理公司,目前規模早已突破50億元,大有在私募行業后來者居上的態勢。
滬上一位奔私的基金經理向記者坦言:“自己的私募才剛剛成立,第一只產品規模不大,也就是幾千萬元的規模。對于公募基金經理而言,在行業里混了這么久,總還是有一些客戶資源,前面一到兩只產品成立問題都不大。半年到一年后,產品業績做起來了,這個時候再去找客戶就會容易很多。”
該基金經理進一步指出:“以前有錢大家都是買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現在信托出事了,高凈值客戶都在考慮配置點股票資產。之前,我們去參加券商、銀行辦的一些酒會,順便推薦一下公司,發現客戶其實對我們的產品非常感興趣。”
一位中型規模私募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公司產品的主導方向是股票、債券、量化和定增四大方向,公司成立一年多來資產規模已累計超過30億元。
事實上,隨著監管層在房地產信托、非標投資、城投債等方面的管控越來越嚴,高端凈值客戶在大類資產配置上的轉向,成為一些有著豐富經驗的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的重要原因。
接受采訪的多數陽光私募人士表示,陽光私募最為關鍵的就是產品業績,尤其是前面一到兩只產品的業績很關鍵,做得好后面規模就容易起來,做得不好就很難有翻身的機會。
從以往行業經驗來看,一些新陽光私募公司,首發產品規模有3000萬~5000萬元就宣告成立,私募行業產品規模也并不像現在這樣樂觀,有些私募公司還是在小本經營。2007年至2009年成立的那一批私募就很難在市場存活。隨著2014年年底A股市場牛市行情啟動,私募基金的發行也隨之轉暖,發行規模短期內出現井噴,有些甚至出現“秒殺”行情。2014年11月17日,近兩年業績頻頻上榜的創勢翔通過券商渠道發行新品,曾傳出10分鐘募資2.4億元的佳話。
根據朝陽永續數據統計,2014年11月成立的私募信托產品共計353只,較10月劇增193只,環比增長120.6%。11月新成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共計389只,較上月增加347只,環比增長率826.9%。2014年共計成立陽光私募產品1623只,其中非結構化產品697只、結構化產品775只、其他類151只?;仡櫧甑臍v史,陽光私募在2004年新發行產品僅44只,到2014年底陽光私募全年共新發行產品1623只,10年間產品發行數量增長了35倍。
私募成立門檻或下降
除去高端客戶在資產配置上的專項,私募初期投入的降低也同樣在提升投研人士對私募的興趣。
前述資深私募人士指出,“陽光私募投資的門檻可能會降低一些,主要是一些后臺成本可能會有明顯的下降。不過,一些研究員的身價就比較貴,像新財富的行業研究員,成本至少在500萬~600萬元??梢哉f,現在私募有5000多家,競爭也蠻激烈。當然,如果是做量化對沖,其成本會低很多。”
實際上,對于私募而言,產品管理者的能力更為重要,因為其投研團隊是無法和公募相比的,主要還是依靠券商對賣方提供服務支持,往往一個人就要負責好幾個板塊。
近幾年來,私募產品也逐漸呈現多元化,隨著投資機制的靈活化,量化對沖產品也逐漸增多。尤其是后臺系統的外包,還有期權的上馬,都將對量化對沖類私募產品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以前做私募你要考慮找誰來做后臺,做產品合同,做通道,瑣碎的事情非常多?,F在后臺、IP系統、估值、結算等這些原來在基金公司的中后臺業務都被打包出去,基本上券商都能幫你做好。原來銀行收費在2‰~3‰,如果是信托還要收幾個點,通道費要1%左右,而現在券商最高也就3‰,主要還是看交易量。而且對于券商而言,如果你交易量大,這些業務也就不收費了。”一位在私募從事量化投資的人士給出了詳細分析。
可以說,現在私募的初期投入和門檻都要比以前低很多。上述私募人士繼續分析表示:“例如,我們做量化對沖私募的,交易量一年都在100倍以上,如果產品規模有1億元,券商到手的交易傭金為600萬元~700萬元,券商很樂意去幫你賣產品。我們一年收益如果沒有20%到30%,很難在市場活下來,而且現在市場很好,也沒有必要做100%的對沖。以我們的產品為例,產品超過6%收益,公司就可提取20%的業績報酬,那么假設產品一年的收益有30%,1億元的資產就可以提取5%,總計在500萬元左右,而且成本也不高。現在我們就是在等期權上線,這樣就可以擴大規模。”
平臺化私募模式造血
據了解,目前“公轉私”的基金經理往往都是采取幾個人合伙的模式,最為簡單的就是私募公司有1到2個人負責投研,還有幾個人負責市場,個別的私募公司還配有風控。
前述奔私的基金經理在介紹公司架構時表示,目前自己的新私募公司還有3個合伙人,分別來自券商、第三方財富公司等,自己主要負責投研,他們主要負責市場。
此外,之前備受業內關注的國內價值投資領軍者邱國鷺打造的私募平臺——上海高毅資產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公司也正式亮相。該投資公司稱要打造一個明星基金經理的平臺,把最牛的基金經理請來,給他們配備最好的研究支持、渠道資源、品牌背書、資本對接和運營維護,同時將會把三分之二的業績提成分給基金經理,并且還創新性地將旗下產品以明星基金經理的名字命名。目前,這種平臺模式正在漸漸散發出強大的“攬人”效應。據了解,高毅資產已吸引到包括前中銀基金權益部投資總監孫慶瑞、前高瓴資本總監王世宏、知名個人投資人馮柳加入。此外,坊間也有傳聞稱,剛剛從博時基金離任的明星基金經理鄧曉峰也會加入該投資平臺。
與此同時,原華寶興業投資部總經理、上投摩根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馮剛籌建的陽光私募平臺“域秀資本”也已成立。據悉,在組織理念上,域秀資本將向海外最著名的合伙人管理公司老虎基金學習,成為一個平臺化的合伙企業,用最有利的分配機制來吸引和培養最頂尖的投研人才,以最長遠的機制來創造持續的投資回報。相關資料顯示,其首只陽光私募產品,鵬華資產長河優勢1號已進入募集期。
打造平臺化的私募合伙企業,已悄然在陽光私募領域興起。一位即將奔私的公募人士則指出,這種平臺化的模式是為了公司以后能夠持續做大。
“我也在思考這種陽光私募公司是否一定要做大,畢竟規模擴大后,后臺配備又會和公募基金一樣,成本自然相應提高。另外,就是這個私募平臺有什么地方能夠吸引我,是它的研究支持,還是市場能力。當然,公募機制最大的問題在于,它的投研已經不適應現在的互聯網市場,思路也一直在求穩。”該公募人士進一步指出。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截至目前,陽光私募企業合伙人的分成比例也從三七開到六四開不同。如果私募公司急需一批優秀的基金經理去打開市場,那么這些投研人士分得的比例要高一些;如果公司本身能夠提供一定的研究支持,所開出的價碼也較低。
某大型基金公司高層人士則坦言,目前的合伙制企業主要是談收益如何分成。如果在投資理念上不一致,也就是合伙文化上不統一,那么對于未來依舊會是矛盾重重,最終行業在人才的競爭上會形成一場價格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