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3 00:50:5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杰 發自浙江
每經記者 徐杰 發自浙江
由于市場需求低迷,如何找到行業發展出路,是我國諸多珍珠企業正在思考的問題,闖現貨市場或許是個辦法。
昨日(2月2日),珍珠(原珠)正式登陸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大宗農林產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成為我國首個在大宗現貨市場上市的珍珠產品,開市指導價(不含稅)為508元/公斤,截至收盤,珍珠(原珠)成交量共計465.43萬公斤,成交金額逾24億元,“創下交易所內所有上市產品在首日交易的記錄。”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董事長沈國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
雖然現貨市場火爆,但是一些上市公司業績卻非常難看。國內珍珠龍頭企業千足珍珠(002173,SZ)日前公布2014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14年度虧損711.37萬元至1422.74萬元,同比由盈轉虧,而去年同期實現凈利潤2371.24萬元。
珍珠掛牌上市
據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披露,首次上市當日,開盤后交投活躍,高開后價格震蕩下行,午后價格回升,最終收陽,截至收盤,珍珠(原珠)成交量共計465.43萬公斤,成交金額逾24億元。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珍珠(原珠)開市指導價(不含稅)為508元/公斤,收盤價為518元/公斤,漲幅1.97%。
浙江省金融辦副主任徐素榮在掛牌上市致辭中表示,將生產企業和珍珠產品的產銷放到市場的平臺上運作,形成珍珠的統一價格,進一步確立浙江乃至全國珍珠價格在全球行業內的基準價和參考價地位,強化中國珍珠在全球行業內的定價權和話語權。
至于上市首日的活躍投資,沈國華表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所指定交收的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品牌效應較大,一些香港珍寶商積極參與;二是浙江省諸暨市是國內珍珠加工和貿易中心,一部分經濟實力雄厚的養殖戶和采購商參與認購;三是交易所有一定的基礎投資客群,珍珠作為新上市產品,而且為特產商品,這些投資者的投資熱情較高。
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統計,目前我國淡水珍珠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5%,出口量在國際市場占比同樣在90%以上,但我國珍珠業產值僅占全球珍珠總產值的10%。我國珍珠產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用 “高產低值”來概括。
據介紹,珍珠在華東林交所大宗農林產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上市后,可以借助線上交易“一點及全國”的優勢,形成珍珠的統一價格,強化我國珍珠在全球行業內的定價權和話語權。
市場需求低迷
對于這次掛牌上市,參與了珍珠交易的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阮鐵軍表示,珍珠統貨都進入一個標準的倉庫,這個珍珠倉庫由銀行、交易所監測機構共同負責監管,“如果暫時沒有買家,但又急需融資,持有者可以憑借入倉單從銀行直接取得低成本貸款。”
阮鐵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交易所合作也是實體企業的“電商換市”,通過這個平臺,全國各地都可以投資,同時形成價格指數,養殖戶和采購商都可以按照指數去養殖和采購,讓珍珠不再難賣。
近年來,我國珍珠行業經歷了一波別樣的行情。數據顯示,2011~2013年,我國珍珠行業產銷率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到2013年的產銷率達到了87%的水平。2013年以來,原料珍珠30%的上漲已經在業內形成共識。另據華東國際珠寶城發布的珍珠原料采購價格指數來看,2013年全年,該指數的漲幅達到74.99%。
不過,自2014年以來,市場逐漸步入市場低迷狀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