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5-02-04 08:58:36
昨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14年四季度和全年國際平衡收支表初步數據。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四季度資本項目逆差912億美元(5939億元人民幣),較去年三季度90億美元大幅擴大,亦創下自1998年以來最大逆差額。
證券時報記者孫璐璐
昨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14年四季度和全年國際平衡收支表初步數據。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四季度資本項目逆差912億美元(5939億元人民幣),較去年三季度90億美元大幅擴大,亦創下自1998年以來最大逆差額。
此外,去年四季度國際儲備資產共計減少300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資產(不含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加之變動影響)減少293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及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7億美元。
針對四季度資本項目逆差的大幅擴大,民生證券研報分析稱,金融危機后國內企業或個人通過虛假貿易或對外負債借入了低息美元流動性,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下降和美元強勢相結合導致這部分美元流動性外流,從近期人民幣貶值也印證近期資本外流有一定壓力。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同樣認為,資本項目逆差擴大意味著中國經濟結構出現轉變,人民幣貶值預期顯現,助推了資本外流。
雖然資本外流已成事實,不過,對于資本外流的理解,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向證券時報記者強調,不能簡單理解為資金從境內流入境外,也可以表現為國內居民本外幣賬戶上資金的調換。
“資本是否流出,實質是要看是否在外匯儲備的‘池子’里流出。近期的資本外流不僅有資金從境內轉移至境外,國內銀行外幣存款迅速增長的因素也不可忽略。”他說。
事實上,自去年8月以來,我國已經連續5個月出現銀行結售匯逆差,顯示市場主體結匯意愿下降、購匯動機逐漸增強。
市場關于資本外流加重的擔憂漸濃,但是,國家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日前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則表示,目前資本流出的壓力是可控的。“雖然去年下半年我國出現了一定的資金流出壓力,但并沒有改變全年外匯供大于求、外匯儲備增加的基本格局,企業以及個人并沒有出現恐慌性的囤積外匯。”
不過,對于未來的資本走勢,市場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較為樂觀的觀點認為,隨著人民幣貶值壓力的放緩,資本與金融項目貿易逆差將收窄。
“從經常賬戶看,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將繼續改善中國貿易條件,從資本賬戶看,考慮到各國央行今年會繼續大放水,相對高的無風險利率和穩定的經濟增長前景意味著人民幣資產仍將受到追捧,資本與金融項目貿易逆差將收窄,中國央行貨幣寬松空間也會隨之打開。”民生證券研報稱。
而魯政委則一直認為,當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被高估,預計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將出現貶值,最大貶值幅度或達到5%。在此情況下,資本項目逆差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性加大。與此同時,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下降對中國并不完全利好,可能會“出乎意料”地導致經常項目順差收窄。
“因為中國多數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并無定價權,屬于價格接受者。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也意味著沒有定價權的中國廠商要被動接受產品價格的下降,且很多企業的庫存原材料是在大宗商品相對高價時買進,此時成品價格的下降反而會削弱企業的利潤,不利于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魯政委說。
因此,對于下一步貨幣政策走勢,魯政委認為,當前外匯儲備減少、外匯占款零增長或負增長將持續一段時間,流動性減弱的壓力加大。加之此前央行非對稱性降息壓縮了銀行利差,使得銀行資本補充能力受壓。從這個意義上說,近期央行降準的必要性加大。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