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5-03-02 18:12:03
問及18年的感悟,王貴生說:“現在比原來安全感多了,走在大街上再也不用擔心?!?/p>
新華網武漢3月1日電(記者徐海波、陳?。苍拢玻溉?,武漢的早晨零星地飄幾點雪花,春寒讓人不禁打起哆嗦,但武漢富士康科技園區的員工招募中心卻是另外一幅景象。
來報名的年輕小伙、姑娘們似乎不懼呼嘯的寒風,結著隊地圍在招募中心咨詢。在“90后”甚至“95后”稚嫩的臉龐中,有一雙略顯滄桑的臉格外不同。他身著已經洗得發白的灰色夾克,孤獨地坐在角落,雙眼凝望著遠方,手里的煙頭已燒到了手指,但似乎感受不到疼痛。
他叫王貴生,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彭思鎮人。與名字相反,貴生一直與“貴”無緣。1980年出生的他,雖然只有35歲,但已是1名“資深”的農民工。17歲離開家鄉,輾轉5個地方,搖搖晃晃地漂泊了18年。
“年輕時我對學習沒有興趣,一心想著到外闖蕩,初中一畢業就跟著親戚去了東北。”王貴生說,1997年他到遼寧的一家棉紡廠做臨時工。“說白了,就是彈棉花,做棉絮。”每個月400元的工資,讓他覺得干活有使不完的勁,圓“萬元戶”夢已是指日可待。然而好景不長,國企改革浪潮襲來,像他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苦力活第一個被淘汰。
1998年,18歲的王貴生懷揣2000多元,站了20多個小時的綠皮車,來到東莞“闖天下”。現在回憶起來,那是人生以來最難挨的日子。由于沒有找到工作,王貴生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像逃犯一樣,一邊躲避治安檢查人員,一邊到處“覓食”,“那時在外面打工,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在1家電子手表廠工作3年,王貴生漸漸厭倦了操作臺前的機械式工作。2001年,他從手表廠辭職,到廣東惠州入伍當兵。兩年的軍旅生涯,讓他完成了“成人禮”?;丶液?,像許多農村青年一樣,在親人的撮合下,他與同村1名女青年結婚。
2003年到2013年,整整10年間,他們一起在東莞打拼。工資從1000元漲到5000元,但物價漲得更快,兩人仍時常為柴米油鹽而爭吵。雖然租住在一起,但兩個更多時間是在各自的車間里加班,即使見面也沒有了話說。慢慢地,感情也淡了,最終在2013年離婚。
談起這段經歷,王貴生的眼睛開始紅潤起來:“從農村跑到大城市,見了世面,也有了很多誘惑,兩人的感情慢慢就變了。”和父輩們不同,王貴生的很多年輕工友跟他一樣,從農村一起出去打拼的夫妻,最終分道揚鑣了。
在外輾轉16年,王貴生在2013年離開東莞,回到湖北黃岡的老家。為了照顧11歲女兒的生活起居,在當地1家化工廠找了1份工作。但因為污染問題,化工廠去年遭到當地村民的抵制,已停產幾個月。
“這次來武漢找工作,主要是考慮到離家近,能夠照顧到孩子和年老的父母。”王貴生說,“打了18年的工,現在我還是兩手空空,除了一些經歷,什么也沒留下,就連老婆都沒能留下。”和18年前一樣,現在還得為1頓飯而發愁,還在流水線里做苦力活,也不知道做到什么時候。“老了做不動了怎么辦?”王貴生反復地說著這句話。
問及18年的感悟,王貴生說:“現在比原來安全感多了,走在大街上再也不用擔心。”已經取消了暫住證實行居住證,這項政策讓他有了再次走出家鄉來到武漢打拼的信心。
“不怨政府不怨人,只怪自己不努力。”王貴生告訴記者,他現在非?;诤拮约耗贻p時沒有好好讀書,工作上沒有堅持,不肯吃苦。現在農民工的生存環境比過去好多了,他發誓一定會好好努力,憑自己的雙手把女兒撫養大、教育好,讓她少走些自己走過的彎路。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