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01:03:18
每經編輯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康斯坦丁
就這么duang的一下,安居客拜倒在58同城的“支票大棒”下,成為新春以來互聯網房地產行業的一場大地震。
既然地震已經發生,趁余波尚未散盡的情況下,不妨看看這二者在經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并最終攜手之后,究竟會遇到怎樣的現實挑戰和問題。
安居客有緩慢消融之虞
每次收購交易的發生,最常見的官方宣傳語就是相信二者的融合能發揮出1+1>2的能量。話說多了,似乎連自己都能騙到。
可是看看之前在國內發生的并購案例,幾乎鮮有成功的——優酷并購土豆,土豆現在都快變成薯片了;百度收購91手機助手,卻讓360手機助手和騰訊應用寶更自在……
當然,也不能就此按老黃歷確認58同城收購安居客將會失敗,但二者的組合確有不讓人放心之處。58同城以業務多樣性著稱,涉及社會服務業的方方面面。但即使如此,房產業仍然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是其最核心的業務——國民的買房、租房情結不是那么輕易能抹去的。同樣,安居客的業務全部聚焦于房產方面。
由此并購完成后,58同城固然在房產業的話語權增加,但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業務重合及產品線重疊的困擾中。如果按照前幾個并購案例的走向,安居客的命運比較讓人擔心——58同城有可能迎來吸血式的發展,而安居客則有緩慢消融之虞。
“高端”定位恐難承受
58同城CEO姚勁波在收購安居客發出的內部郵件中表示,安居客將繼續定位高端專業找房平臺……
從某種意義看,安居客在58同城未來的房產業務層面將占據更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正所謂過猶不及,剛剛改嫁出來的安居客,驚魂未定,能否扛住巨大壓力,承擔起這樣的重任?
要知道,在最重要的中介服務上,安居客已經敗走麥城。其之所以上市無望、人心離散,并委身于58同城,與中介的交惡是直接且重要的導火索。
去年3月,安居客罔顧房產業不景氣的態勢,大肆對實體中介收費漲價,最后遭到中介的全面抵制,公司不得不服軟以求息事寧人。此前安居客估值最高達15億美元,58同城卻只花了不到3億美元。這也凸顯出安居客在發展過程中對自身定位不清。如果將這一基因帶入58同城,影響難以預料。
在尚未得到喘息之時,58同城又大大咧咧地將安居客定位在高端市場,這是想讓安居客起死回生,還是將其推入火坑?至少在目前房產行業景氣度低迷的情況下,前景很難讓人看好。
平臺搭建非朝夕之功
姚勁波表示,將從信息服務快速轉向交易模式,在收購安居客之后,其業務層面將對58同城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也可以助推58同城的O2O大戰略。
果不其然,58同城打得一手好算盤,打算做房產交易中的金融服務,預計這可能會涉及房貸相關業務和金融產品,但這些業務在政策性上都比較敏感,58同城將會冒一定的風險。
此外,在戰略層面,58同城收購安居客后依然堅持平臺定位。這固然能規避風險,但也同樣限制了58同城的手腳。想從信息服務直接過渡到交易模式,絕不是簡單的搭建平臺就能成功。
這其中涉及規則的制定、政策的靈活使用和規避、營銷手段的運用等,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房產業形勢不等人,現在的不景氣態勢或將持續一定的時間,58同城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發力搭建平臺,安居客的價值能否得到凸顯,近3億美元花得是否冤枉,一切都有待觀察。
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最值得58同城注意的對手就是中介公司。究其原因,在房產行業,中介的渠道價值在很長時間內無法取代。58同城不可能憑空設想出一種創新性的商業模式,徹底將中介拋在一旁。
更可能的情況是,58同城與中介公司積極展開合作。雖然少不了你來我往的利益博弈,但至少能保證平臺穩固地搭建起來。只是在搭建過程和未來平臺運營上,58同城和中介公司誰能占據上風還不得而知。長路漫漫,且走且珍惜。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