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3-13 14:38:3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北京
“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建立規范行政審批的管理制度。”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的承諾還在耳邊作響,今日(3月13日),國務院就已著手兌現承諾。
今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取消和下放90項行政審批項目,取消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取消10項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并且將21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保留34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
這也是國務院再一次下放行政審批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14年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超300項。再加上2013年取消和下放的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這意味著本屆政府“在任期內削減1700多項審批權三分之一”的承諾已經提前兌現。
值得注意的是,備受關注的工商登記“先照后證”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據悉,去年國務院將前置審批的226項,其中152項改為后置審批,19項取消,有21項不再作為行政審批,只保留了34項。
“先照后證”的市場準入模式的創新之下,也使得市場主體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商事制度改革一年以來,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1340.73萬戶,同比增長18.30%;注冊資本(金)22.38萬億元,同比增長90.19%。其中,企業383.23萬戶,同比增長49.83%,注冊資本(金)20.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倍。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企業1.05萬戶。
而此次,國務院又公布了21項改為后置審批的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錄,包括外商投資經營電信業務審批、開辦農藥生產企業審批、食鹽定點生產、碘鹽加工企業許可、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等。
吉林工商局一位官員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先照后證”可以避免企業由于沒有取得許可而無法開展前期籌建,從而喪失一些市場機會的問題。前置改后置,在當前“時間就是金錢”的市場競爭中,就是為企業松綁,直接給企業的利好和紅利。特別對于小微企業和草根的創業者來說,利好最大。
“前置改后置,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對于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上述官員表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行政審批權限的下放和減少仍是今后的一個趨勢,但并非行政審批越少越好,在法律體系及道德體系并未十分完善之時,政府該管的還是得管,如涉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性行業,政府必須抓在手上,比如水電煤等,要做到放管結合。
此次國務院還決定保留34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錄,包括民用爆炸物品生產許可,爆破作業單位許可證核發,民用槍支(彈藥)制造、配售許可,制造、銷售弩或營業性射擊場開設弩射項目審批,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等。
對于備受關注的監管問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于3月9日的記者會上表示,著力構建信用監管體系。通過企業的信息公示,公示信息的抽查,建立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真正讓失信的企業寸步難行。
張茅說,積極推進信息共享和綜合執法。我們和其他的市場監管部門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制度,這些信息都在企業信息公示系統上,將來越來越多的企業信息可以查詢到。并且,還要依托大數據進行監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