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8 00:42:35
◎隆國強
最近看到關于外商在華投資企業一些頗為矛盾的信息。
一方面,一些外資企業撤資的案例風傳,有人借機唱衰中國經濟;另一方面,聯合國貿易組織公布的2014年全球跨境投資數據中,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為何會出現這種信息上的巨大反差?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在發生經濟結構升級和比較優勢轉換。在這一新形勢下,一些外資企業出現了不適應,或轉型或轉移;與此同時,大量新機遇涌現,又吸引新的投資者紛至沓來。
那么,外資企業在華面臨哪些新的重大機遇呢?
首先是大市場機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迅速從潛在的大市場成為現實的大市場。2014年中國GDP超過10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60%,是日本的兩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為全球貢獻約40%的經濟增量。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增速下降,有人擔心中國市場機遇不再。其實,經濟增速從過去的高速變為中高速,中國的市場機遇依然巨大。如果實現年均7%的增長率,僅每年新增GDP就會超過7000億美元,仍然雄冠全球。要實現同樣的增量,位列世界經濟第三位的日本需要達到14%的增速。
中國市場的機遇不僅源于規模擴張,而且源于需求結構快速升級。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會帶來很多新需求。居民需要消費更多更優質的信息、醫療、健康、金融、文化等服務產品,跨國公司在這些領域有一定優勢。
傳統領域的需求也會出現新的結構性變化,例如,居民想吃得更健康更美味,這就為優質農產品、食品生產帶來新機遇。與上一代人相比,新一代國人從小消費牛奶等乳制品,代際食品結構變化也將帶來新機遇。
結構性機遇不僅表現在消費領域。中國正轉向綠色發展,治理污染將產生巨大的環保設備、技術與服務需求。更大的需求在于,在新環保理念與標準下,企業要大規模更新更加高效的環保生產設備。
其次,比較優勢轉換帶來新機遇。很多外資企業過去看重的是中國低成本勞動力。目前,傳統的藍領工人低成本優勢正在快速喪失,但新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
一是從人口數量紅利轉向人口質量紅利。中國25~34歲人口中大學畢業生比例直追發達國家,但人力成本遠低于發達國家,這一人口質量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加速向中國轉移研發等服務活動;二是基礎設施完備的優勢;三是產業配套能力強的優勢。綜合來看,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兼具國內大市場與綜合低成本優勢的國家。
第三,投資軟環境改善帶來新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分別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部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將會極大改善。
例如,知識產權法庭的設立將進一步改善知識產權執法,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服務業是新一輪開放的重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
中國還將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方式,正在積極推進的雙邊投資協定、自貿區談判也將進一步推動跨境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
這些都將有力地推動中國對外開放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更加透明、穩定、可預期、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聰明的外資企業已經在搶抓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我國各級政府更應把握大勢、因勢利導,實現從“引資”向“選資”轉變,實現東道國和投資者雙贏。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