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5-04-23 08:52:11
P2P和股市太瘋狂了,不少人根本聽不進去,退?;蛘哌M行保單質押然后拿錢去買P2P或者炒股的情況不少。
P2P和股市太瘋狂了,不少人根本聽不進去,退?;蛘哌M行保單質押然后拿錢去買P2P或者炒股的情況不少
本報記者 冷翠華
“部分潛在保險客戶被P2P平臺搶走,還有些客戶退?;蜻M行保單質押轉投P2P,這恐怕是P2P對保險最大的兩個沖擊了。”某大型壽險公司的高級壽險營銷員陳倩(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據她在市場前沿了解到的信息,當前,打著高收益稱號的P2P平臺和瘋狂的股市分流資金效應明顯,理財型保險產品近期銷售并不順利。
在P2P平臺風險逐漸暴露的同時,不少平臺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為自己增信,不過,并非買了保險就保險,很多P2P平臺購買的保險僅僅承保風險的一小部分,投資者還需擦亮眼睛看清楚。
莫眼紅投資收益
“在代理人渠道,現在理財型保險產品賣得不好,主要是P2P和股市分流資金。”陳倩表示,盡管理財型保險產品有一定的保障功能,但大多數人仍然會比較其和P2P以及炒股的收益。
“我跟客戶都會強調應先做好保障再去搞投資,二者應有先后順序,但現在P2P和股市太瘋狂了,不少人根本聽不進去,退?;蛘哌M行保單質押然后拿錢去買P2P或者炒股的情況還不少。”對這些怪象,陳女士感到無奈。
事實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通過賣房、貸款、退?;蜻M行保單質押等方式籌集資金來投入P2P或者股市的案例還真不鮮見。
不過,盲目跟風投資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保監會日前發布提示稱,少數P2P平臺大量招募原屬保險公司個險渠道的保險從業人員采用非法手段套取處于正常期的保單資金。常見非法手段:一是冒充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引誘消費者退保后“升級”購買P2P產品。二是違規承諾P2P產品高收益,誘導保險消費者進行保單質押,將質押貸款作為投資款投入P2P平臺。
而據公開報道,近期,面對瘋狂的股市,不少原本從事債權項目的P2P平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股票配資。“P2P平臺做股票配資的本質就是借錢炒股,借款人可以向平臺借入達本金幾倍的資金,杠桿效應較大。”一位業內人士稱,在低門檻、高杠桿效應下,潛在風險確實被數倍放大。
該人士認為,消費者應先為自己增添保險保障,切莫只比較投資收益而忘了風險,尤其是對那些資金量不大,自身保障還不充分的人而言,更應如此。同時,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盡管保險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較低,但保險理財產品還承擔一定的保險責任,因此,消費者應理性選擇。
購買保險的P2P也不保險
盡管當前資金流向P2P和股市有一種勢不可擋的感覺,但部分P2P平臺也暴露出了一些收益無法按期兌付、平臺跑路等風險。為了給平臺增信,贏得投資者的認可,從去年至今,越來越多的平臺選擇和保險合作。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大多數保險產品只能承保與P2P平臺相關的很小一部分風險,并非購買了保險產品的P2P平臺就是保險的,投資者尚需要擦亮眼睛。
公開信息顯示,P2P平臺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已經為數不少,包括P2P平臺財路通與國壽財險和民安財險的合作,利民網與中銀保險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財雨網與永安保險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贏眾通與眾安保險開展合作,銀客網與陽光保險達成戰略合作,人人聚財和陽光保險達成合作……
那么,是否P2P與保險公司達成了合作,真的就保險了呢?業內人士表示,這必須深入分析保險產品的性質。例如,盡管利民網與中銀保險深圳分公司在2014年9月就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但截至今年4月21日,在其官網首頁仍有“履約保證保險產品即將推出”的表述,這表明該平臺目前并無實質保險保障。而一些針對資金交易的保險承保的是P2P平臺用戶賬戶中的資金被他人盜轉、盜用的風險。“目前保險公司和P2P平臺的合作停留在淺層,以借款人意外險、賬戶安全險等風險較小的保障責任為主。”某財險公司北京分公司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然而,現實中,部分P2P平臺剛與保險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就大肆宣稱平臺多么靠譜,投資者多么安全,有的平臺盡管購買了保險,但往往夸大了保險的作用,讓投資者誤認為只要有保險就絕對無風險。“確實有P2P平臺抓住了投資者對保險公司的信賴,夸大保險責任。因此,投資者應擦亮眼睛,認清保險的本質。”上述財險公司負責人表示。
據他介紹,P2P平臺面臨的真正風險是信用風險,這也是與投資者資金安全最相關的風險因素,但目前保險公司和P2P平臺在信用風險方面的合作極少。“P2P本身風險較大,又缺乏數據和風控,保險公司不愿輕易涉足。”該負責人表示,即使是有少數信用險的合作,費率也較高,并且對平臺的選擇也會很嚴格。因此,綜上來看,目前投資者判斷P2P平臺風險大小尚不能以是否購買了保險為主要依據,如果平臺借保險之名打出“100%資金安全保障”、“沒有任何投資風險”之類的口號,投資者倒更應格外小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