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4-24 00:28:12
對于2015年一季度業績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中糧生化方面給出的主要原因是:“受公司主產品燃料乙醇價格持續下降影響。”
每經編輯 董來孝康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昨日(4月23日),以燃料乙醇為主業的中糧生化發布了2015年第一季報,營業收入約15.51億元,相較于2013年17.74億元,下滑12.56%;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84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跌幅為1167.26%。
對于2015年一季度業績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中糧生化方面給出的主要原因是:“受公司主產品燃料乙醇價格持續下降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中糧生化證券事務代表孫淑媛,但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公司不接受電話采訪,記者隨后通過郵箱發送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中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認為,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國內成品油價格波動較大,導致燃料乙醇結算價格難以預測,且玉米燃料乙醇優惠政策正在逐步取消,中糧生化產品利潤空間受到多重擠壓。
營業利潤連續9年為負
中糧生化的前身是豐原生化,主營業務包括燃料乙醇、檸檬酸、賴氨酸等,其中燃料乙醇業務占據半壁江山。2006年12月,控股股東由安徽豐原集團變更為中糧集團;2011年9月,中糧集團將持有的2億股股票注入大耀香港有限公司,后者成為中糧生化控股股東,但實際控制人仍是中糧集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發現,從2006年到2014年,中糧生化的營業利潤分別約為-6.8億、-7.8億、-8.03億、-5.4億、-5.58億、-1.44億、-9676萬、-1.44億和-5710萬元。
不過中糧生化的凈利潤是從2012年才開始大幅下滑的。2012年到2014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約為1.83億、5072萬和3523萬元,同比跌幅分別為48.46%、73%和31%。
中糧生化長期依靠政府補助維持業績,但近年來,國家燃料乙醇補貼標準持續下降,從2011年1276元/噸降至2014年200元/噸;中糧生化獲得的政府補助也相應的從2011年的6.63億元逐步減少至2014年的1.11億元。
根據財政部下發的《關于調整定點企業生物燃料乙醇財政政策的通知》,國家燃料乙醇補貼標準2015年將進一步減少至100元/噸,2016年以后補貼取消。民族證券分析師劉曉峰向記者坦言,以可食用糧食作燃料乙醇很難持續,因此補貼取消是早晚的事,市場面臨重新洗牌。
國家補貼下調乃至取消
國家能源局于2012年底發布的《生物質能十二五規劃》中提出,2015年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產量達到400萬噸,但現在我國燃料乙醇年產量不過216萬噸。
據了解,按照技術和工藝的發展進程,燃料乙醇可分為3類:以玉米、小麥等糧食為原料生產的第1代糧食燃料乙醇;以木薯、甘蔗、甜高粱莖稈等經濟作物為原料的第1.5代非糧燃料乙醇;以玉米秸稈等纖維素物質為原料的第2代纖維素乙醇。我國對燃料乙醇產業采取的方針是“發展1.5代,推動2代”,在糧食燃料乙醇補貼逐漸下調至取消的同時,2014年國家對以非糧作物為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實施補貼政策,標準為800元/噸,并實行增值稅先征后退和消費免稅政策。
為此,中糧生化在2014年報中透露,公司將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繼續加大對非糧燃料乙醇的技術研發投入力度。
同樣以玉米芯廢渣為原料生產第2代燃料乙醇的龍力生物預計,2015年上半年盈利將同比下滑20%-60%,主要原因之一就是,2015年纖維燃料乙醇的補貼金額由2014年的800元/噸調整為600元/噸。
在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看來,以纖維原料為主的第2代燃料乙醇項目,“不與人畜爭糧、不與糧林爭地”,具有綠色、低碳的環保優勢,符合行業的發展趨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