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8 00:51:2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俊明 發自西安
◎每經記者 李俊明 發自西安
長期以來,秦嶺旅游資源開發相對緩慢,同時存在“九龍治水”、碎片化管理等問題,秦嶺國家公園建成之后,對于占全省GDP 1/6的陜西旅游業來說,無疑將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據《中國綠色時報》報道,云南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建設之前屬于較原生態的景區,門票年收入僅100萬元左右,2006年建設國家公園之后門票收入迅速增長至1億多元。
秦嶺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
盡管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等為陜西經濟的支柱產業,但旅游業在全省經濟中的地位也不可忽略。以2014年數據為例,在陜西1.7萬億元的GDP中,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521億元,大約占比1/6,且18%的旅游經濟增速,明顯高于GDP增速。
實際上,從2012年開始,陜西已確定將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
而占陜西土地面積20%的秦嶺,則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資源聚集地。2009年8月出臺的《大秦嶺旅游發展專項規劃》指出,秦嶺已建成自然保護區26個,森林公園39個,風景名勝區16個,是全國密度最大、特色最明顯的旅游資源基地。秦嶺東西一線,有華山、驪山、太白山等知名山水旅游景點,秦嶺北麓分布著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園。
然而,囿于生態保護、碎片化管理等方面的限制,秦嶺旅游資源開發力度有限。
陜西省林業廳一位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秦嶺很大一部分區域被劃定為自然保護區,雖然自然保護區設有面對公眾的緩沖區和實驗區,可適當地開展旅游,但目前大部分區域不允許公眾進入。
另一方面,作為秦嶺旅游經濟最重要的載體,秦嶺森林公園多為秦嶺所屬區域的地方政府所建,缺乏統一的調配與運作。
一位在陜全國政協委員在2015年的一份“兩會”提案中指出,“秦嶺地區目前依舊呈現碎片化管理,新舊污染不斷產生。”
中國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馬耀峰稱:“秦嶺森林公園建了不少,但未從根本上改變旅游產品的結構,缺少世界級的生態旅游產品。森林公園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特色不明顯,開發水平不高。”
國家公園提升旅游經濟明顯
基于上述原因,陜西當地專家學者一直呼吁整合秦嶺旅游資源,從更高一級的行政層面統籌運作。
如今,陜西啟動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就是基于秦嶺旅游經濟最重要的載體——秦嶺森林公園。上述陜西省林業廳人士稱,國家公園建成后,將把此前的各個森林公園聚合成極具知名度的大旅游區。
我國國家公園起步較晚,但也有一些通過國家公園試點來發展旅游經濟的先例。2006年,云南通過地方立法成立普達措國家公園。2008年,國家林業局同意云南為國家公園建設試點省份。同年10月,國家林業部門批復了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
據《中國綠色時報》報道,作為國內首個按照國際理念組建的國家公園,云南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依托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國際重要濕地,建立后生態保護面積由原保護區的141.33平方公里擴大到602.1平方公里,保護范圍擴大4倍多。
公園為游客配備歐Ⅲ排放標準的環保觀光車,旅客所到之處會看到關于公園動植物等自然情況的解說標牌,看到融入自然美景之中的設計巧妙的吸煙室、廁所、餐廳等,這些旅游設施全部采用太陽能供電、供熱,廁所是打包環保型廁所。
普達措國家公園組建后,門票年收入從以前的100萬元很快就增長到1億多元。
湯旺河2007年門票收入為60萬元,2008年掛牌“國家公園”之后,當年門票收入即增長至180萬元,增長兩倍。此外,湯旺河國家公園還帶動了當地木材精深加工、中藥材、礦產業等產業的發展。
陜西省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秦嶺北麓西安段主要景點累計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門票收入近2億元。陜西當地學者認為,秦嶺待開發與整合的旅游資源遠遠超出預計,國家公園建成之后,將為當地旅游業帶來極大的增幅。
實際上,啟動秦嶺國家公園,一定程度上也契合西安“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定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昝林森認為:“秦嶺國家公園創設,能促進資源整合,推進改革,對外形成合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生態名片,提高陜西的生態軟實力和投資吸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