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4 01:21:14
政策面偏好“慢牛”應與注冊制、資產證券化、人民幣國際化等許多重大事項還遠未完成相關。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A股表現分化,滬綜指收挫0.78%至4441.66點,深證綜指揚0.57%至2267.77點。創業板綜指漲幅一度達3.5%,但縮窄至1.66%作收。創業板的標桿股仍強,但已非“鐵板一塊”,全通、東財漲停,樂視網則沖高回落。
本周互聯網類個股或暫受沖擊,這部分與其超漲相關,部分與大智慧被立案調查相關。此外,上周五盤后政治局會議細節披露,其中有《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內容,還有“高度重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及“要注重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這樣的表述。很顯然,會議有利于投資類、京津冀地域類、周期類等個股。
通常來說,市場能量守恒,此消彼長,故互聯網類、新經濟類股短線或承壓。
大盤在目前位置產生震蕩很正常,投資者理應回避震蕩風險,卻沒必要過度擔心。由中線看,除非通脹意外上升或實體全面回暖,流動性寬松料不可逆轉,如此的大環境決定了牛市很難終結。股市雖看漲,但不等于可一步漲到位,特別是當管理層偏好“慢牛”時。
政策面偏好“慢牛”應與注冊制、資產證券化、人民幣國際化等許多重大事項還遠未完成相關。假如現在就急吼吼地做光行情,那么當這些工作全面鋪開時,投資者很容易由結果倒推原因,即很有可能認定是注冊制等帶來了熊市,該結局顯然非管理層所樂見。這種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典型例子就是當年推期指后熊市,許多投資者認定期指就是罪魁禍首。
偏好“慢牛”另一原因是不想資金過度地脫離實體、脫離銀行,也不想過多的資金對債券不屑一顧。近期部分地方債發行已不暢,投資者應關注這方面后續情況,假如債市吸引力不能得到提升,那么牛市一般就更容易受到管制。
操作方面,建議本周暫且觀望,看看后續政策指向如何,會否還有些疑似股市降溫動作。對股市來說,政策雖非萬能,但短期內政策的能量仍不容小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