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13 00:56:2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記者 李娜
離金融機構林立的陸家嘴片區稍遠,租金卻便宜一半的浦東其他區域,正聚集越來越多的新近成立的私募。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走訪中,時常能看到這樣一幕場景:透明的落地窗,小型會議室里,五六個年輕人正興奮地談論當天的A股行情,氣氛融洽。即便加班到八九點成為他們的生活常態,你也能從其臉上看到絲絲滿足感。
這些有別于傳統模式的新私募,由于創始人或團隊浸淫公募基金多年,從而或多或少延續了公募基金部分優秀的制度和章程。
類公募化私募基金的提法,逐漸被更多私募人士提及,只是對此的理解卻各有不同。
私募類公募化
“我們也規定員工及其親屬不能炒股。如果你想炒股,請不要來這里。”多家新成立的私募基金人士給出了明確的答復。
在走訪多家私募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有些驚訝地發現,這個原本被公募人士抱怨的制度,被不少私募沿用甚至更為苛刻。
上海同安資產管理公司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我們公司計劃推行全員持股,要求員工投資時不能買類似股票、期權的標的,員工投資要么就存銀行,要么就買公司產品。具體流程上,公司像公募一樣采取申報制度,如果員工違規買賣股票,一旦被發現,他在公司的股份就沒有了,也將失去公司合伙人的資格。”
簡單的員工投資制度,就能看出公募體制對新私募的影響。
那么,何為類公募化私募基金?在投研人士眼中,即為私募投資風格的公募化;在管理層人士眼中,就是私募吸收了公募制度當中的優秀精華;在產品人士眼中,類公募更指私募仿效公募搭建完善的產品線;在合伙人的設想中,就是在將來謀取公募牌照。
“原來的私募投資經理更多是草根出身。從研究機構角度,這種投資風格不可解釋、不可持續、不成體系,但公募出身的投資經理擁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覺得自己是可預測的、可解釋的、可跟蹤的。‘公轉私’的人增多也使得私募投資風格有些公募化。”一位征戰公募十年的私募人士闡述道。
“但這并不能說明誰好誰壞,畢竟他們也經過市場檢驗。只能說他們的方法不是那么的理論化,或者說這個方法會使私募產品的投資風格多元化,對高端客戶也多了很多選擇。”該私募人士進一步解釋。
域秀資本的合伙人之一馮剛也指出,過去十幾年,公募基金很大的作用是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這些優秀人才無論是在市場、投研,還是管理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現在是利用私募本身優秀的合伙人機制,將人才和資金進行重新組合。
同時,在公募基金高管眼中,類公募化私募更應被解釋為,采用私募優秀的合伙人機制,同時吸取了公募基金優秀的風控、運營、市場等規章制度。
去年才成立的巨杉資產,憑借前期產品出色的業績,資產規模持續擴張。其工作人員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隨著規模的擴大,我們感到了運營風控的重要性。為此,專門從公募基金引進了資深運營風控人士,同時根據投資經理的投資風格,設定單只股票投資比例限制。若投資經理買賣一旦越線,風控人員可直接賣出平掉。”
前述同安投資公司人士更表示:“我們采取了合伙人制度,但根據公募基金思想、理念來管理公司,產品布局、部門設置、投資管理流程都是按照公募來設計的,尤其風控理念值得借鑒,這也使公司的管理更加制度化、陽光化。”“客觀上來看,公募體系在運營風控、投研、銷售配備上,很值得私募學習。”深圳望正資本合伙人王鵬輝也表達了相同看法。
不少資管機構市場人士指出,類公募化應該理解為不局限于傳統私募的單一邊界,按照公募基金原有的高中低風險齊備的思路,新私募構建多樣化的產品線,從而實現高凈值客戶在不同投資時鐘內都能實現資產最優配置。“一方面,隨著私募規模越來越大,希望品種多元化。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老總、副總、投資總監‘公轉私’后,他們的格局更大,不再將目光局限于傳統的二級市場。”滬上一位“公轉私”人士分析稱。
據了解,交銀施羅德前總經理莫泰山創辦的博道投資,目前旗下產品線就已覆蓋股票、債券、量化對沖和港股四大方向。成立不久的弘尚投資,其產品也將從起步初期的A股投資,逐漸覆蓋港股、量化對沖等多條產品線。而越來越多的“公轉私”投資人士,不是選擇創業而是加入此類私募,從而讓單個私募公司產品線擴充得以實現。
還有部分投資人士指出,所謂類公募化,是指私募最終取得公募基金牌照。上海一家一季度才成立的私募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公司計劃在資產規模做大穩定后,申請公募基金牌照。而據記者了解,多家私募都計劃借助本輪牛市迅速擴張規模,申請公募牌照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平臺型私募起步
隨著一批公募基金界老將相繼下海,平臺型私募基金公司也開始起步,并成為業內的新趨勢。
所謂的平臺型私募,目前并無明確定義,但它具備一些業內公認的特征:搭建一個平臺,公司負責產品發行、研究服務支持、中后臺運營和長期資本對接,而基金經理專心做投資,為客戶創造收益。
“目前很多私募公司都想建成平臺型私募,首先,這類企業對投資經理的業績提成比例很關鍵;其次是公司要能找到人,尤其是優秀人才。我覺得想做平臺型私募,自己最好不要管產品。”前述滬上投資人士進一步表示。
據了解,私募基金目前對投資經理分成比例并不統一,但大致位于40%~60%,有的甚至高達七成。具體為,基金公司在產品提取的20%業績報酬中,將劃分40%~60%(即總體的8%~12%)給投資經理,銷售團隊、股東則參與剩下的分成。
前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就致力打造平臺型私募,據媒體此前報道,其旗下高毅資產將采用基金經理制,每個基金經理在激勵機制、跟投機制、產品命名等方面都采取了創新舉措。
“我們平臺發行的產品,三分之二的提成分給基金經理。”邱國鷺曾表示。僅從利潤分配機制看,這家私募平臺初期相當于免費服務于基金經理,但只要能聚集最優秀的投研人才,長期盈利模式不必擔憂。“即使投資經理曾有管理上百億元資產規模的經驗,也始終存在瓶頸。公司要往前發展,必須尋找更多優秀的人才,搭建不同的團隊。另外,一個平臺有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在券商、銀行等不同渠道發行產品,可在較短時間樹立公司品牌。這就需要私募擁有更加包容的文化和更大的自由度。”滬上一家私募合伙人指出。
“出來創業,不僅要考察投資能力,還要檢驗個人在管理、銷售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也使下海的基金經理將目光投向加盟平臺型私募而不是單獨創業。即使只招3到4個研究員,考慮租金等辦公成本,一年最少也要200萬~300萬元。”滬上一位“公轉私”人士表示。
深圳一家新私募的合伙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包括市場、銷售等在內,公司現有員工已逼近20人,現已到位的投資經理有3人,分別來自基金公司和券商資管,另有2位基金經理正在原公司辦離職手續。公司實行的是投資經理負責制,每個人都將發行自己的產品,產品業績由其自己負責,大家將共享公司的銷售、后臺、投研等平臺服務。公司的管理將由另一位合伙人負責,該合伙人只負責產品業績。
對于“平臺型私募”這一概念,上述深圳私募人士則十分謹慎,“現在我們就是個合伙制企業,才剛起步,離平臺型私募還早。平臺型私募的內部管理能力、機制、文化、人性等元素都很重要。國外那些平臺型私募都是做了好多年。我們出來做,就是希望機制更靈活。三到五年后,再看公司是否具備平臺私募的特征。”
一位對此研究多年的券商資管人士表示:“平臺型私募才剛起步,盡管業內大多數公司也找了一批明星基金經理,但現在還沒有比較成功的案例可以研究。”
平臺化產品持續擴容
除去組織架構上的調整,在產品設計上,私募也開始有更多的創新。尤其是平臺化私募,它們的目光將拓展到對股票、債券、量化對沖等市場產品的擇優組合。
“對于客戶而言,資產配置最重要。例如,如何根據當時的市場狀況,合理配置房地產、債券、股票等資產。”前述同安投資內部人士表示。
據了解,同安投資為其發展制定了三大方向。其一,公司將重點布局打新、定增和新三板等方向,并會加大且持續投入。其二,不在布局方向上的優質投資產品,公司會通過其千禧研究中心選擇業內頂尖的優質機構,如通過FOF和MOM的形式來管理,最終形成理想的產品平臺。其三,聯合政府的對沖基金園區和高校等合作,共同培養一批私募基金的優秀投資者。
同時,一位“公轉私”的量化人士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和朋友合伙的私募公司,計劃借用互聯網技術,先期推出一些產品,這些產品將甄選目前市場流動性好且收益有保證的低風險產品,一些值得關注的非標資產也會納入產品中。今后,還將針對高風險投資者的偏好,推出加入對賭機制的產品。“這種產品平臺未來會更多,品種更豐富,投資管理公司可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產品平臺公司的最大特征,是老板不做投資,不會干預具體的投資流程。而傳統私募,老板很多是搞投資的,產品數量不多,投資是個人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公司波動風險會較大??梢哉f,資產管理市場的每個細分市場都很大,能養活一群人。”前述滬上資深人士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