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00:56:5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麗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黃麗 發自成都
當“打飛的”越來越成為現代人出行常態時,飛機晚點卻大大降低了旅客的出行體驗。
需求誕生商機。近年來,一款為乘客提供精準航班信息服務的軟件“飛常準”躥紅。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飛常準”已經擁有超4000萬的客戶端下載量和500萬的注冊客戶。
“飛常準”一度被認為是在大數據創業方面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作為許多年輕人眼中的創業偶像,38歲的鄭洪峰昨日(5月12日)現身成都商報舉辦的“未來中國青年領袖”大型公益演講,并作了“數據創業”的主題演講。
鄭洪峰認為,在未來數據是資源,得數據者得天下,但并不是把數據封閉起來,開放的心態很重要。
“大數據時代要開放心態”
“看到出發地和目的地的天氣都挺好的,飛機卻不能正常起飛,乘客就很疑惑,是不是機場故意要把旅客滯留,帶動旅客消費。”由于航空信息的不透明,鄭洪峰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乘客與航空公司的矛盾,在時間越來越寶貴的當下,飛機的晚點也造成了部分乘客被高鐵等交通工具分流。“飛常準”能獲得如此大的客戶量,就在于其能夠及時看到某個航班的準點狀態,例如是否起飛、到達、取消、延誤以及備降等信息,還能告訴用戶航班晚點或延誤的原因。支撐這一切的背后,正是“飛常準”對數據的獲取、分析、運算能力。
擁有數據是創業計劃的第一步,鄭洪峰多次上門幾近磨破了嘴皮,花掉近半年時間才獲得了第一份數據資源。“我們2007、2008年剛做的時候,對整個中國航班數據覆蓋大概也就60%,但最近國內航班動態數據覆蓋已經達到99.9%以上。”鄭洪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數據從0到60容易,從95到100最難,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
鄭洪峰創造“飛常準”的初衷,是希望能將航空數據透明化,提供一切有助于旅客分析航班延誤的數據。實際上,“飛常準”的客戶可以分為B類和C類,B類客戶如攜程、去哪兒等,C類客戶即普通軟件使用者,而公司的主要營業收入來自于B類客戶。
隨著“飛常準”的數據越來越完善,鄭洪峰表示,現在航班動態數據已經成為整個旅行行業、保險行業以及物流行業的標準配置。如果沒有這塊數據,對它們的服務就會缺失。“我們的愿景是總有一天所有分銷商的產品里邊都有航班動態,如果沒有,他就會被競爭對手淘汰。”
主要營業收入來自于B類客戶,也決定了“飛常準”所積累的數據是對外開放的。鄭洪峰認為,在大數據時代,開放的心態很重要,“你的數據不是因為封閉起來值錢,而是因為分享,大家依賴你數據的程度決定了你的價值。”
“得數據者得天下”
在實現了航班信息透明化之后,“飛常準”的下一個目標是提高中國的飛機準點率。
據鄭洪峰透露,最初公司只是從航空公司、空管局等各方獲取數據,如今各方已經開始形成了合作,“飛常準”的數據反哺航空公司。
由于一些原因,航空公司之間信息相互割裂,導致航空公司準點率一直不高。鄭洪峰認為,這也是現在民航信息化面臨的最大問題。
鄭洪峰表示,如今公司已經在為昆明航空提供數據服務,解決外部信息不通暢的問題,“現在我們幫它看得見、看得清、看得遠,它們有自己內部暢通的數據,再結合我們的數據,對準點率有提升作用。”
數據的廣泛運用帶來的便利讓鄭洪峰感受深刻,數據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資源。
“在過去土地是資源,人力是資源,在未來數據則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鄭洪峰在演講中表示,“數據可以客觀幫我們分析出我們沒有發現的事實,數據可以讓生活更加美好,數據也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模式,得數據者得天下。”
不過,鄭洪峰亦表示數據的收集固然重要,但這其中人才更是起到關鍵作用,“如何將數據進行有效整合,人才至關重要。我最擔心和害怕的就是人才不夠用,雖然在北京有辦事處,但開發資源,開發人才是最需要的,尤其是有行業經驗的。”
面對當下的大數據創業熱,鄭洪峰建議,創業者一定要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數據就擺在那里,想要把它用好,需要對數據很了解,知道要如何去運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