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22 10:57:29
在港股這一歷史性投資機遇來臨之時,《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專訪了具有11年港股投研經驗的弘尚資產合伙人倪飛,為您分析港股投資邏輯、挖掘板塊價值洼地,并分享其港股投資心得。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李娜
進入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隨著年內深港通、推動個人投資者跨境投資、提高QDII及RQFII投資額度等多項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市場普遍認為,被視為人民幣國際化"橋頭堡"地位的香港市場將迎來重大投資機會。而這一幕已在"五一"節后預演,當監管層打開公募險資投資港股的閘門后,此前交投清淡的港股通屢次出現額度用罄的情況,港股市場也現暴漲。
在港股這一歷史性投資機遇來臨之時,《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火山財富)專訪了具有11年港股投研經驗的弘尚資產合伙人倪飛,為您分析港股投資邏輯、挖掘板塊價值洼地,并分享其港股投資心得。此外,《每日經濟新聞》將在近期推出港股基金產品投資機會的專題報道,敬請期待。
專訪弘尚資產合伙人倪飛:掘金港股迎戰略性投資時代
每經記者李娜
從象牙塔走出的倪飛,職業人生的高起點足以令其同輩羨慕。
繼在上海市政府工作學習10年和上海同盛投資實體企業運營管理7年后,倪飛大跨越任職于長江養老保險的權益投資總監。在如今私募創業大潮涌動下,倪飛職業生涯再度華麗轉身,加盟尚健領銜的弘尚資產,并成為其合伙人。
采訪中,當倪飛介紹其港股投資心路歷程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他很善于留心周邊小事,并用時間換空間的理念,讓他在始自2004年的11年港股之旅中,獲得了豐厚回報。
倪飛笑言:"我在這個行業里跨度很大,是有些另類。關鍵是我喜歡做投資,做實業與做投資是相通的。"
在深港通腳步聲愈加清晰之時,《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倪飛進行了專訪,來聽聽他的港股投資心得。
定價權轉移下港股迎戰略性投資機會
倪飛的許多投資案例是在生活中發現的。
2009年2月,他在上海某醫院看眼科時使用了貝復舒滴眼液,發現療效不錯,隨即對其廠商港股創業板公司億勝生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注意到,當時該公司主要業務為制造及銷售治療體表創傷及眼部損傷的生物藥品,其市價才0.21港元左右。其買入后,2011年4月,該公司申請轉至港股主板。截至2015年5月18日,該公司的股價已上漲至5.13港元,這意味著在過去6年多時間內,億勝生物帶來的回報已超過24倍,最高甚至達到27倍。
眾所周知,相比A股,港股市場有諸多不同的游戲規則,盡管六成以上都是中資股,但資金、股票定價機制、做空機制都更為國際化。那么,在倪飛眼里,普通投資者應該如何把握港股投資機會呢?
NBD:A股,港股和美股的中概股,您認為誰更具投資機會?
倪飛:就現階段而言,A股漲幅不小,某些行業和公司都積累了一定的泡沫。而美股市場的中概股,階段性漲得太多,且定價權掌握在機構資金手中,同時跟美股市場的流動性有很大的關系,相比只有港股最具投資價值。
NBD:"港股最具投資價值"應該怎樣理解?
倪飛:港股低估值是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在人民幣走出去的同時,還面臨著資產定價權爭奪的問題,這將是一種戰略性投資性機會。并且,港股市場部分細分行業的質地更好,公司具備更突出的競爭力。
NBD:能具體談談港股的低估值嗎?
倪飛:目前,A股估值就不用提了,港股整體市盈率是12倍,相比美股市場也要低30%到40%。
談到港股低估值,人們首先會想到A+H股差價。這種價格差距必然導致港股品種相應價格回歸,但不同市場體系又決定了A+H股差價必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同類型企業在港股和A股的定價差異使得港股的投資價值更加凸顯。以A股凱美特氣和港股盈德氣體為例,前者因重大資產重組已于今年4月2日起停牌,停牌前價格為22.61元/股,總股本為4.05億股,總市值為91.57億元;后者總股本為18.52億股,截至5月15日的收盤價為6.3港元/股,總市值為116.676億港元,按照1港元兌換0.8元人民幣計算,后者總市值為93.34億元,和凱美特氣基本相當。然而,從公司財務數據來看,凱美特氣2014年的每股收益為0.08元,凈利潤為3146萬元;盈德氣體同期每股收益為0.501港元,凈利潤在9億港元之上。且在公司項目上,凱美特氣現有及在建的項目,遠遠趕不上盈德氣體的項目數量。從市盈率來看,前者因為資產重組引發價格持續上漲,2014年的市盈率早就破百倍,后者目前估值僅10倍左右。
NBD:您之前提到資產定價權轉移問題,有哪些具體含義?
倪飛:首先是港股市場流動性預期改善。宏觀層面,這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進程中,爭取資產定價權的必然結果,應該被視作一種戰略性投資。
現在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港元是聯系匯率,聯系的一端是美元。由于香港是離岸市場,主要是國際游資。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已勢在必行,香港就是橋頭堡,只有內地資金南下流入,和港股市場接軌,接受國際市場洗禮,才能找到定價權。
過去五大行成立時,沒有定價權,股權就很便宜地賣給了境外資金方。若資本項目打開,沒有定價權,那么金融行業在國際上是沒有地位的,這必然要求人民幣在金融資本上爭取定價權。A股市場仍然是封閉的,而香港是國際化市場,原來港股市場的定價權都掌握在大投行手中,資產定價權的爭奪是必然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港股市場有很好的投資機會。
NBD:您提到流動性改善,這個預期有多強烈?
倪飛:保守估計,內地保險資金規模有10萬億元,其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最高為30%,目前配置比例是12%,如果這其中有20%(即總體2.4%)配置到港股,也有2400億元;若5萬億元的公募基金也配置20%,就有4000億到6000億資金進入港股市場。目前港股市場市值為30萬億元左右,如果有4000億~5000億元的資金進入,就會拿回一部分資產的定價權。特別是港股市場中一些細分行業龍頭,經過機構的挖掘,如果被認為是合理的,境外資金也會接受現有定價,使得資產的定價權得以回歸。
除了機構資金外,上海自貿區將允許個人開設資本賬戶,進行境外直接投資,首選必然是港股市場。流動性的改善自然會使得港股市場的資金面發生變化。現在有些私募投資經理在管理的A+H股產品中,港股倉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自己的產品也采用A+H股的投資范圍,將主打H股產品,比例應該在五成之上。
只要你看好中國經濟和A股,就算內地資金不出去,港股估值也會被填平。現在主要是受制于美元要加息,但是9月份是否能真的加息,且加息幅度多大,依舊值得觀察。
港股三大行業最值得關注
既然是戰略性機會,投資者自然希望能在港股中找到極佳的戰略性投資品種。那么,港股哪些板塊值得關注?是此前市場關注度極高的A+H股嗎?
NBD:您覺得港股中最具潛力的投資品種是什么?
倪飛:我覺得到港股市場去配工商銀行這樣的公司沒意義,港股上市公司中的小企業比傳統大市值中資藍籌更具潛力。特別是細分行業龍頭,相當于A股同類企業估值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這就是很好的機會。提前布局,后面肯定有回報。
我們知道港股市場以境外資金為主,而這類資金對內地企業缺乏深度透明了解。按照國外投資理念,他們往往偏向配置大市值的中資企業。具體而言,其配置按全球市場劃分自上而下,不需要調研,只需根據財務報告,大企業的數據相對透明。受制于經驗及相關配置,境外機構基本不覆蓋港股市場的中小企業。
比較之下,我們對這些中小企業的理解更深,知道其市場份額及發展前景,這種公司的估值起伏最厲害,但投資回報也最高。只要研究透那些被低估的小公司,就知道這個公司有沒有發展空間。
NBD:在行業選擇中,您看好哪些行業?
倪飛:我最看好三大產業:高端制造業、真正的互聯網行業以及生物醫藥大健康業。
高端制造業應該包括高端制造能力和相應的研發能力,不僅是我國,德國、美國等國家對此也十分重視,可以說高端制造是立國之本,行業空間發展潛力極大。比如,目前我國高鐵還有動車系統、自動化剎車系統等依賴進口,大飛機項目中鋁合金板也是短板。所謂真正的互聯網行業,是指未來能夠帶來效率提升的行業。生物醫藥,則是未來人口老齡化的需求,是未來堅定不移的大方向。
NBD:據了解,很多投資人士并不看好港股創業板會重演A股一幕,您怎么看?
倪飛:的確,A股投資者偏向小市值的成長股,尤其是創業板上市公司。目前港股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市盈率不到20倍,成交量很小,有一部分是醫藥公司。整體質地的確魚龍混雜,若跟蹤公司2~3年,機會還是有的,拉長時間看,找到增長3~5倍的企業還是可以的。
估值、行業和時間是三大法寶
眾所周知,港股市場是非常嚴格的事后監管,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譽度十分看重,各種信息披露非常透明。然而,對于普通投資者,港股市場既熟悉也陌生。多年的投研心路,也讓倪飛對港股市場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
NBD:長期跟蹤境外市場,您積累了哪些港股研究心得?
倪飛:我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要求自己站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找估值便宜的股票;其次,找到那些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業;最后,是以時間投資的角度來精選個股,陪企業共同成長。
NBD:您剛剛提到了低估值,應該怎樣去理解和布局?
倪飛:我覺得做投資要看估值,就像挑房子一定要選地段。股票價格有時會被低估,可能長達半年或一年,但它不會永遠被低估。
我喜歡找到估值洼地的股票,比別人早一點進入,因為在底部你敢買,也熬得住拿得住,而且越低越買,總會等到價格回歸。從全球的視野來看,目前港股就是被低估的。
從時間角度來看,當某一個行業或公司過熱時,產能會大幅釋放,供過于求,一定是不掙錢的時候。做投資也一樣,需要前瞻一點,你一定要比別人早看見、早發現和早估值。
NBD:您如何去把握行業發展的空間?
倪飛:首先順著宏觀經濟從大類資產分析,哪幾類資產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再從這些行業中精選龍頭股。具體來看,行業增速要比GDP增速高,越高越好,這里不能看短期,要看2~3年。如果你確信行業未來有10年的發展空間,你不會只掙一兩倍就撤出來。
以大消費為例,我把它分成了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物質消費中,主要涵蓋了"衣食住行"四大塊,其中"衣食住"已經到頂,"行"還沒完全結束,但也快到山頂。比如,我們的汽車保有量已達到2300萬臺,美國以前是1700萬臺,現在估計在1400萬~1500萬臺,汽車行業爬坡應該還有1到2年的時間。精神消費方面,也是未來獲得超額收益的方向之一。這部分主要包括感官的,比如電影、游戲等,還有體驗式的。國家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對醫藥的剛需有增無減,大健康產業未來將會呈現井噴式增長。
NBD:您如看待產業扶持政策對該行業的影響?
倪飛:政府下力氣扶持某一產業時,可以肯定,未來3到5年會有公司脫穎而出。也許這個公司并不屬于行業,但現在很多行業邊界可以無限制擴展。
NBD:時間這個投資因素,該怎樣理解?
倪飛:通常情況下,選好行業后,我會順著行業龍頭股逐步往下找,如果行業第一名仍舊是低估值,這樣最好,如果已高估,我就看第二、第三名是否被低估。港股市場給企業的估值是相對穩定的,這跟企業的盈利增長前景、同行業的排名以及境外同行業的比較相關。港股市場投資者更為理性,他們更注重長期投資的回報。
任何一個市場,往往都是魚龍混雜,港股也有很多造假公司,他們的財務報表很好看。這就需要多做功課、多調研、擦亮眼睛。比如制造業類上市公司,在初步篩選后,我會去稅務局查看它的交稅情況。比如一個公司稱自己有10億港幣的利潤,你可以去看它是否交稅,25%的稅收比例是硬性指標。當然查一年不行,要連續查5年。另外,一個企業研發項目,如果3到4個月就能弄出來,那是瞎扯,好公司是需要時間和耐心做出來的。一個優秀的投資經理,一定是找到優質企業并跟著公司一起成長起來的,不是炒出來的。現在,我每周都會去拜訪一家港股公司,有的是作為儲備,有的則是準備投資。
此外,在港股市場,僅靠講故事,公司股價不一定漲,投資人要求必須看行動看舉措。像A股市場這樣,改個名就狂漲的情況幾乎沒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