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6-01 23:55:3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然人參股公募基金公司似乎已經全面興起,目前有3家正在審批過程中,其中包括原公募大佬“回流”。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宋雙
每經記者宋雙
首家自然人作為發起人之一的公募基金公司——泓德,5月底首只產品已經成立,而出任基金經理一職的不是別人,正是持股26%的第一大股東、副董事長、總經理王德曉。業內戲稱,這種設計頗有些陽光私募的味道。
而泓德也將很快不再孤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然人參股公募基金公司似乎已經全面興起,目前有3家正在審批過程中,其中包括原公募大佬“回流”。
業內人士稱,既然公募基金公司股東資格放開,那么有經驗的業內人士積極參股公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不論股東千變萬化,一切都要以業績說話。
股東變身基金經理
早在去年審批期時,泓德基金就以首家自然人作為發起人之一的基金公司在業內引起關注。時間很快,眼下泓德已經開始發售第二只公募產品;而第三只基金也在審批進程當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5月21日其首只基金才剛剛成立,而擔任首只基金基金經理一職的不是別人,正是持股26%的第一大股東、副董事長、總經理王德曉。不僅如此,王德曉還是泓德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主任。
不論如何,由大股東親自出任基金經理,王德曉再次創下公募先河。
王德曉管理的泓德優選成長混合,首募規模22.8億元,并且提前結束募集。保險公司背景對其銷售或有所助力。而從目前凈值波動來看,王德曉已經開始建倉,截至5月29日凈值為0.977元,下跌2.3%。
泓德優選成長是一只傳統的混合型基金,不論從投資方式、投資范圍、管理運作等各方面來看,都采取中規中矩的設計,并未進行任何個性化創新。基金主打優選成長,招募說明書對于成長型公司的定義為:預期未來兩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或公司利潤增長率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上市公司;或因公司基本面發生重大改(如資產注入、更換股東、產品創新、改變主營業務方向等)而具有潛在主營業務收入或公司利潤高增長趨勢的上市公司。業績比較基準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80%+中證綜合債券指數×20%。
公開簡歷上看,王德曉曾任陽光保險集團副董事長兼副總裁、陽光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華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據陽光資產官方網站公布,截至2014年6月底,陽光資產受托管理資產規模為1557.30億元;2006至2013年期間,陽光資產管理資產累計實現總投資收益達到142.51億元,投資實現收益率分別為14.92%、28.89%、7.35%、7.94%、7.25%、6.37%、5.71%和5.91%,年均投資實現收益率10.31%。對于險資來說這似乎是一份不錯的投資成績單,不過公募基金與險資投資相比運作環境區別較大,前者顯然風險-收益要求更高,因此王德曉或許也面臨著“轉型”和過渡,尤其是其身兼數職。?
5月初時,伴隨首只基金發行,王德曉曾發表觀點稱此輪牛市持續性可期。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王德曉認為,本輪牛市的啟動有著堅實的基礎,其可持續性也值得我們期待;但是隨著A股市場快速上漲,部分行業和個股估值過高,市場存在震蕩加大的風險。
投委會曝光
因此,作為一家今年3月3日才成立的、市場上第96家基金公司,也是首家注冊地位于西藏的基金公司,泓德亮相市場的首批產品并未跟隨眼下大熱的分級基金,或是開發一鳴驚人的創新產品,而是選擇了最傳統的混合型基金:不論是已經成立的泓德優選成長混合,還是正在發行的泓德泓富靈活配置,以及正在審批過程中的泓德泓業靈活配置,無一不是如此。
目前正在發行期的泓德泓富靈活配置招募說明書披露,擬任基金經理為副總經理鄔傳雁。鄔傳雁也具有陽光保險集團任職背景,其曾出任陽光保險集團資產管理中心投資負責人、陽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資金運用部總經理助理。這也是其首次出任公募基金基金經理。
泓德泓富靈活配置的股票投資比例為泓德優選成長有所不同,后者為60%至95%,前者為0—95%。更寬松的股票倉位設計是為了實現股票、債券等大類資產間的轉換配置。其業績比較基準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50%+中證綜合債券指數×45%+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稅后)×5%。
而不論王德曉管理的首只基金還是目前正在發行的第二只基金,其都投資決策都采用投資決策委員會領導下的基金經理負責制。
目前泓德基金投委會由王德曉領銜,4位成員分別為董事會秘書兼研究總監溫永鵬、副總經理鄔傳雁、交易部負責人黃文紅、研究員郭堃。另有一位列席人員為督察長李曉春。
隨著產品陸續上線,泓德基金已經對上市公司展開調研。根據上市公司調研信息披露,5月4日郭堃曾實地調研創業板公司恒華科技。
高管與股東“脫節”
而作為首家自然人直接參股的公募基金公司,泓德很快就將不再孤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起已有3家自然人參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目前正在審批過程當中。
對于這一類新股東領導的公募基金公司,高管如何構成尤為市場所關心。記者也發現,以已經完整披露高管團隊的泓德為例,相較以往的基金公司,其高管人員構成確實有所不同:除陽光保險集團之外,其余股東與高管之間的天然聯系被打破。
泓德基金共由6方出資,注冊資本1.2億元,王德曉占比26%,陽光保險集團25%,珠海市基業長青股權投資基金16.667%,南京民生租賃股份有限公司13.875%,江蘇島村實業發展有限公司13.875%,上海捷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4.583%。
而根據旗下基金招募說明書所披露的高管信息,泓德基金董事長胡康寧并不來自于任何股東方,其現任北京美爾目醫院行政院長——盡管其曾經任職經歷豐富,但僅就職業生涯來看并未與公募基金及任何股東方有過交集:其曾任易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電事業部總經理、億品科技有限公司運營副總裁、搜房資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班牙MQM公司北京代表處商務經理。
過去基金公司董事長一職基本上由大股東派人出任,即便大股東未派出人選,也絕對是在股東之間誕生,“落入旁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泓德再次顛覆傳統。
泓德高管團隊成員人數并不多,包括董事長、副董事長,一名董事以及三名獨立董事,一名副總經理,一名董事會秘書兼研究總監,一名督察長,一名監事。
而除董事長、督察長、獨董之外,其余高管均具有陽光保險集團任職背景;除董事長不屬于任何股東方之外,督察長李曉春也是一樣,其來自于券商系統。也就是說其余4大股東均未派人任職泓德基金公司高管,這家基金公司在管理層面幾乎是百分之百的“陽光保險血統”。公募基金公司股東之間斗爭一貫激烈,但在泓德身上似乎一切都不一樣。
3家自然人基金公司正在審批
根據證監會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批表》,目前共有10家基金公司正在審批過程之中,其中金信基金、嘉盛基金、鵬揚基金均有自然人股東發起成立。而金信和鵬揚的自然人股東均為公募出身,且赫赫有名。
金信基金于今年1月15日進入審批程序,其5大股東分別為深圳市卓越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34%、安徽國元信托有限責任公司31%、深圳市巨財匯投資有限公司28.5%、殷克勝5%、徐海焱1.5%。
殷克勝公募經歷相當豐富,其歷任深圳證監局法規處副處長、上市公司處處長、鵬華基金副總經理、金鷹基金總經理。而徐海焱曾于2000年7月加盟鵬華基金,曾擔任基金普潤基金經理。而殷克勝的持股比例并不僅為5%,第三大股東深圳市巨財匯投資有限公司背后的唯一股東深圳市興勝未來投資有限公司,為殷克勝與其他兩位自然人合伙注冊。
金信基金第一大股東卓越投資也在基金業協會有備案。信息顯示,該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員工20人,由卓越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華擔任董事長。
今年4月2日,鵬揚基金也正式“曝光”。進度表披露,自然人楊愛斌持股55%,成為首家個人絕對控股的基金公司;此外上海華石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5%。
實際上,“鵬揚”一名出自于楊愛斌2011年10月成立的北京鵬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已于基金業協會備案,員工人數19人,注冊資本1400萬元。由于楊愛斌曾擔任平安保險集團組合管理部副總經理以及華夏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總監,因此固定收益類投資頗有心得,其對于鵬揚投資的定位為“固定收益投資方面的專業資產管理公司”。
目前鵬揚投資旗下已有債券分級基金、債券對沖策略基金、一級純債基金、二級債券基金等多只產品,而基金經理幾乎均由楊愛斌擔任。
此外,嘉盛基金8位股東,分別為4家公司與4位自然人。西藏信托為第一大股東,持股30.7%,此外江西田園投資置業有限公司持股24.75%、中弘卓業集團有限公司19.8%、西藏青杉投資有限公司4.95%,自然人朱小梅、葉亞珊、葉泓、劉波各持股4.5%。
未知之數
從券商、銀行、信托,再到保險公司、PE,以及投資公司、自然人,公募基金公司股東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不難發現,自然人參股公募基金公司已經全面興起。而這一改革的源頭,主要基于管理層意在解決基金公司股權激勵問題,為高管持股清障。
管理層于2013年年底批復稱,“未來自然人,個人資產不低于3000萬元,境內外資產管理行業從業10年以上,可擔任基金公司的主要股東,即該公司出資比例最高的股東。此外,個人金融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在境內外資產管理行業從業5年以上;且符合最近3年沒有因違法違規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具有良好的社會信譽,最近3年在稅務、工商等行政機關以及金融監管、自律管理、商業銀行等機構無不良記錄等條件的可以擔任基金公司的非主要股東”。
目前真正實行股權激勵的公募基金數量寥寥,因為改革阻力確實較大。但放開自然人持股卻為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打開想象空間。
不過,上述泓德基金公司,第一大自然人股東親自出任基金經理,多多少少有點陽光私募的味道。
陽光私募往往由一兩個核心成員發起成立,如果是前明星基金經理出來自立門戶,那么其通常自己當老板,自己管產品。但陽光私募規模通常不如公募基金,兩者監管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金信和鵬揚獲批之后是否會復制泓德方式,例如之前具有基金經理任職經驗的自然人股東徐海焱,是否會親自管理基金?楊愛斌是否又會再次出山,一邊當老板一邊管理基金呢?當然其擁有的鵬揚投資私募基金規模也并不小,都需等到其正式成立之后才有答案。
在公募行業人才加速流失的今天,出現一定“回流”、或者有更多有經驗的業內人士愿意加入也讓人感慨。但如果這些公募基金公司類私募化操作,即自然人股東集出資方、高管、基金經理于一身,如果其單方面退出是否會對基金公司造成更大影響?
這一切都是未知之數。對這一現象,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既然公募基金公司股東資格已經全面放開,那么有經驗的業內人士積極參股公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不論股東千變萬化,一切仍要以業績說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