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5 00:59:33
◎譚浩俊
昨日(7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截至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13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1.8%。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6.56萬億元,同比多增5371億元。
在穩增長的背景下,適度調整信貸政策,擴大貸款供應量支持經濟發展非常必要,也符合當前經濟形勢。但前提是,投放的貸款必須有效投向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地方,能夠對穩增長起到積極作用,而且不給未來發展留下隱患。否則,補充的流動性會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隱患、企業的負擔,甚至可能成為通貨膨脹的導火索。
縱觀上半年經濟金融形勢,特別是證券市場的大起大落,新增的6.56萬億元貸款相當于“小年”全年的貸款總量。那么,這些新增貸款都流向了哪兒?又有多少流入股市?
從近日股市急跌所引發的問題來看,場外配資肯定脫不了干系,特別是超越股市承受能力的配資讓風險快速積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新開戶數快速增長、機構加大投資力度以及少量外資流入A股外,還有大量的銀行資金進入。其中,不僅有場外配資,還有企業資金,部分企業的貸款資金以自有資金的方式進入股市。
對于那些原本貸款規模就較大的企業來說,自有資金與貸款已經很難分辨清楚。保守地說,企業在此輪牛市中新增投入股市的資金,可能很大一部分都來自銀行資金。
此外,場外配資公司的資金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銀行,或由其他企業通過貸款進入到配資公司。不僅如此,一些銀行還專門設立了為投資者炒股、打新等需要的專項貸款,并以消費貸款、公務員專項貸款等名義出現。
在A股出現急跌后,有分析認為,可能是海外機構做空中國股市。但在有關方面宣布這一推測不成立后,又有分析認為是一些民營資本聯手做空股市,但最后結果仍不成立。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不是股市存在泡沫,沒有大量銀行資金流入股市,沒有配資公司的高杠桿資金,A股可能不會出現如此劇烈的震蕩。
政府穩定市場行動開始后,為了避免風險爆發,也為了減少投資者損失,央行又給證金公司發放了“無限額信用卡”,其中僅支持公募基金的資金就投放了2000多億元。雖然這些行為發生在7月份,與上半年新增銀行貸款沒有關系,但這從側面映射出,上半年從銀行流入股市的資金相當可觀。
銀行資金不是用來炒股的,也不符合相關規定,但既然進入了股市,就要找到退出的路徑。除了少量平倉資金外,更多的資金都要在未來一段時間退出股市,包括此次穩定市場的資金,這無疑又將對股市形成一定沖擊。因此,選擇怎樣的退出方式,尤其那些以配資方式進入股市的資金,是非常復雜的事。
需要警惕的是,隨著股市企穩并再一次步入上行通道,場外配資公司又重新活躍起來,并隨時準備進入市場。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關方面應從股市健康發展的大局出發,配合證券監管機構,掌握好場外配資公司的動向,嚴控場外配資。同時,要堅決防止銀行為配資公司提供資金,打擊配資公司高杠桿融資,嚴控企業讓銀行貸款間接進入股市和配資公司,這是需要高度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總體上講,上半年新增貸款的使用是存在一定問題,也對股市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然,為什么投放了那么多的新增貸款,但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仍飽受資金困擾?這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研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