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8-26 00:40:20
這次降息降準,并不代表貨幣政策的轉向。我國貨幣政策的基調仍然是穩健和中性的。從調控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降息降準的目的是在通脹形勢和流動性創造機制變化的背景下,維持合理的實際利率和支持適度的貨幣信貸增速。
每經編輯 何志成
◎何志成
25日的A股市場幾乎復制了24日的走勢,再次大幅下跌。這也讓要不要再度救市的呼聲重新響起。
25日,央行決定采取降息降準的措施,市場有人士認為這是為了救股市,這樣的理解不能說是錯誤,但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央行此舉真正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而不是股市。
關于如何提振實體經濟,一直以來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堅決守住流動性閘門,不惜主動刺穿泡沫,即“穩貨幣就必須貶資產”,甚至不惜讓房地產和股市硬著陸;另一種意見是接受泡沫的現實,通過適度刺激通貨膨脹稀釋泡沫,通過快速增長覆蓋泡沫,通過去庫存、去杠桿減輕泡沫壓力。
上述兩種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但風險較低的顯然是后一種。
筆者以為,適度量化寬松可能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既可以力挽股市暴跌之狂瀾,也可以為經濟運行提供信心。
這次降息降準,并不代表貨幣政策的轉向。我國貨幣政策的基調仍然是穩健和中性的。從調控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降息降準的目的是在通脹形勢和流動性創造機制變化的背景下,維持合理的實際利率和支持適度的貨幣信貸增速。
央行降息降準,向外界發出了鮮明信號。經濟下行壓力需要積極應對,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進展。在這個時候,要向國內外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加強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支持力度,穩定預期,堅定信心。
要避免經濟硬著陸,只能加快改革,加速發展,這也就讓保增長成為關鍵。保增長靠啥?中期還要靠提升基本建設項目開工率,靠通過基本建設創造的GDP鼓舞人心,同時將勞動者的收入引導向大消費。
基本建設與去杠桿、去庫存相結合的最佳思路就是“一帶一路”,這是中國輸出人民幣的關鍵。試想一下,稍微釋放多一點流動性,如果是與基建項目密切銜接的,不僅不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也不會導致人民幣匯率大幅度貶值。恰恰相反,基建項目可以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際資本會持續流入中國,人民幣匯率由此將更加穩定,而人民幣國際化指日可待。
近一到兩周,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了較大波動,這也需要中國更加靈活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尤其是要放到全球化大市場的背景下,同時要讓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密切結合。只有這樣,才是當前穩住實體經濟,也是托住股市的重要出路。 (作者為獨立經濟學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