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9-23 14:40:19
在鋼鐵產業鏈條上,鐵礦石貿易商只是其中一環。對于這些靠賺取差價的掮客來說,去年每噸鐵礦石10塊、8塊的利潤,已無法和5年前數十美元相比。而到今年,這個利潤空間已少得可憐,生存成了頭等大事。馬龍介紹道,“一噸賺一塊錢就可以了,現在哪有幾家賺錢的,不賠就燒高香了”。
利潤的下降,根源在于鐵礦石價格的急劇下跌。去年1月份,普氏62%鐵礦石指數尚在130美元/噸,今年4月初則一度跌落50美元/噸關口,15個月內的跌幅超過六成。
每經編輯 彭斐 攝影報道
“活下來有一半就很不錯了,即使能活下來,也只是在勉強維持,說不定哪天就關門了。”9月上旬某日,馬龍如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吐槽。
作為一家礦石貿易公司的老總,馬龍的辦公地點位于日照海濱二路的中盛國際商務港。鼎盛時期,這里做礦石物流、貿易的企業可能超過300家,如今,卻已是一片冷清。
多位貿易商直言,鐵礦石價格的波動,讓貿易風險陡增,而2014年青島港德正系融資騙貸事件的持續發酵,導致銀行毅然抽貸,資金鏈斷裂讓眾多貿易商關門。
生存難題1:鐵礦石價格暴跌
在鋼鐵產業鏈條上,鐵礦石貿易商只是其中一環。對于這些靠賺取差價的掮客來說,去年每噸鐵礦石10塊、8塊的利潤,已無法和5年前數十美元相比。
而到今年,這個利潤空間已少得可憐,生存成了頭等大事。馬龍介紹道,“一噸賺一塊錢就可以了,現在哪有幾家賺錢的,不賠就燒高香了”。
利潤的下降,根源在于鐵礦石價格的急劇下跌。去年1月份,普氏62%鐵礦石指數尚在130美元/噸,今年4月初則一度跌落50美元/噸關口,15個月內的跌幅超過六成。
進入9月,普氏62%鐵礦石指數雖艱難回升至59.25美元/噸。但貿易商和機構對今年的鐵礦石行情,已然喪失了信心。
“如此大的跌幅確實出乎意料。規模中等的貿易商勉強還能靠關系做一些‘背靠背’訂單,小貿易商只能觀望或者退出,現在誰出手誰就賠錢。”馬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如今,馬龍身邊干了10多年鐵礦石貿易的同行,大都開始轉型,“可能身邊什么都沒有了,自己開飯館、給別人打工的太多了”。
生存難題2:港口搶“飯碗”
除了鐵礦石價格下跌這一根本性因素的沖擊,鋼貿商還面臨港口和礦山直接合作帶來的擠壓。
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巴西,淡水河谷40萬噸鐵礦石無法靠岸的問題終于得到解決。據測算,這種40萬噸級的超大型船舶的運輸成本,至少比常規的10萬噸散貨船低30%。
今年7月2日,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通知,允許40萬噸級船駛入。7月4日,載重40萬噸的“遠卓海”輪在青島港卸下了35.1萬噸巴西鐵礦石,系該等級船舶第一單業務。
此次“遠卓海”輪裝載的一半貨物的貨主,是青島世紀瑞豐集團。該集團董事長劉毓昆說,與傳統30萬噸級以下船舶運輸相比,40萬噸級船舶運輸的運價可降低10%~30%。僅就公司的20萬噸貨物來說,物流成本可降低40萬美元,折合每噸鐵礦石2美元。
繼“遠卓海”輪靠泊董家口后,7月25日,該港又迎來滿載40萬噸巴西礦石的“索哈爾”輪,這也是40萬噸礦船首次滿載入華。
金銀島市場分析師弭澎琦認為,對處在轉型升級關口的港口來說,大船靠岸除了增長吞吐量,還能建設起鐵礦石交易的產業鏈,向上下游業務延伸,拓展營收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在2015年下半年展望中,青島港提及,依托Valemax型礦石船國內首靠的領先地位,與國際礦山開展合作,建設礦石保稅、混配、加工、中轉配送基地,發展“礦石大超市”。
事實上,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步驟,有超市計劃的并非青島港一家。在董家口港區20公里外的日照港,也在搭建貿易商就地選購的交易平臺。
“我們現在所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目的,就是為了最終搭建一個商品交易平臺,把上下游集中在這個平臺上,用大數據進行管理。”一位日照港集團高層如是稱。
在貿易商老吳看來,礦石價格的下行,正擠壓貿易公司的生存空間,而國際礦山與用戶直接對接將是趨勢,港口“超市”的地位將越發重要。
老吳此前在新加坡經營從事鐵礦石貿易,就在上述“索哈爾”輪??亢鬀]多久,他關掉了新加坡的公司,回到了日照尋求轉型。此前幾年中,老吳從國外礦山進貨,轉而賣給國內鋼廠賺取差價。他回國的決心,源自巴西、澳大利亞礦山直接到中國港口推銷。如今,港口直接向鐵礦石貿易下游延伸,這讓他轉型的計劃看起來渺茫了許多。
生存難題3:銀行收緊融資
閱兵放假的3天,作為日照當地與港口、貿易商都有密切往來的資深業內人士,楊波(化名)也沒有閑著。他和日照當地的鐵礦石貿易商、擔保公司、銀行的人士進行了接觸。
對于當前貿易商的生存狀態,用楊波的話講:“他們已經無法過日子了,連遮羞布都沒了”。
就貿易商和銀行的關系,楊波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們(貿易商)和銀行玩起了貓捉老鼠,這個游戲中,誰是貓、誰是老鼠都分不清。”
事情的起因,源于“青島港德正系騙貸事件”繼續發酵,如今的銀行忙于收貸。
在一位銀行人士看來,銀行也有苦衷,為了防止壞賬,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抽貸。但對靠銀行融資的貿易商來說,一旦還上貸款,就不可能再貸出來。
對此,楊波舉了一個例子,“一個貿易商貸了7億,每月利息在600多萬,現在他連60萬都賺不到,利息都還不上,怎么可能去還成本?這樣銀行怎么辦?”
一家貿易公司財務人員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原來做礦石貿易的,家里豪車能10多輛,但因為資金鏈斷裂,銀行抽貸,只能變賣家產”。
9月6日下午,即使門口屏幕上打著“鐵礦石、鎳礦”的廣告,但門廳里的馬龍,卻忙于將一批飾品擺上柜臺。雖說這只是個人愛好,但這雅興卻來自貿易的蕭條。
“要是鐵礦生意好的話,就不弄現在這些東西了。”2014年的這個時候,馬龍公司的鐵礦石走貨量有40萬噸,而今年只走了10多萬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