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12 00:45:15
樓繼偉認為,美國經濟受益于世界貨幣地位,經濟復蘇較好,但應承擔更多全球責任,現在不具備加息條件。
每經編輯 張敬偉
◎張敬偉
10月10日,赴秘魯首都利馬參加201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的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當天接受了中國記者的聯合采訪。他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以占全球GDP不到10%左右的經濟總量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50%以上。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目前正力推結構性改革,中國增速將維持在7%左右,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但指望中國經濟繼續超高速增長是不現實的。
樓繼偉認為,美國經濟受益于世界貨幣地位,經濟復蘇較好,但應承擔更多全球責任,現在不具備加息條件。
有趣的是,在美聯儲加息問題上,中國、美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似乎達成了基本共識,即不管美聯儲何時加息,但現在不具備加息條件。
美聯儲加息,是近兩年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命題。中國財長的表態,表達了三層含義:一是世界經濟形勢并不令人樂觀,全球經濟并未走出危機陰霾;二是中國經濟給全球作出了貢獻,不要指望“新常態”的中國能夠迅速走出經濟下行的弱勢;三是美國要承擔更多責任,要擔負和其貨幣和國力相稱的全球責任。
后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始終難以徹底走出泥潭,這讓全球市場備感焦慮。對此,全球經濟聚焦于中美日歐四大經濟體,期望其發揮經濟引擎的作用,帶動全球經濟走出危機泥潭。
美國最早呈現復蘇態勢,從QE退出到貨幣政策正常化,似乎水到渠成。然而,QE退出了,美聯儲加息卻成了沒有答案的猜謎游戲,這是否意味著美國經濟屬于“偽復蘇”?
與此同時,日歐兩大經濟體卻在推行美國曾經救經濟的QE戰略,這給人的感覺是兩大經濟體依然徘徊于危機泥淖中。中國是危機時代的主引擎和主心骨,不過在主動進入經濟“新常態”之后的態勢還有待觀察。
面對四大引擎中其他三大引擎的乏力,中國承受了更多壓力。一方面世界希望繼續維持原有的高速增長,但另一方面對中國調結構和穩增長的新常態戰略似乎又缺乏信心,極端者甚至看衰中國經濟的未來。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需要調結構的改革時間,以及休養生息的耐心。更重要的一點,對中國有期望,就要將中國納入全方位的全球經濟治理架構之下,譬如按照二十國集團(G20)達成的改革共識,盡快提升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話語權,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
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美聯儲和美元表現出“世界央行”和“世界貨幣”的特殊地位,在兼顧美國利益的同時,要有胸懷全球的大局觀。
應該說,9月份的美聯儲加息延遲,聯儲主席耶倫和她的同事表現值得認可,他們關照了全球經濟的新變局,尤其是中國股市和匯市的影響,并聽取了IMF的意見。加息預期的延遲也部分舒緩了全球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的壓力。
美聯儲此舉的另一層意義在于,將中國經濟治理的內政舉措——匯市政策,也提升到和美聯儲加息同樣的全球地位。美聯儲加息和人民幣匯率調整,成為影響全球市場波動的“雙核”要素。
也就是說,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游戲主角由美聯儲和美元一家領銜主演變成了美聯儲、美元和中國央行、人民幣聯袂主演。
當前期A股大幅動蕩的陰影彌漫全球、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調整引發全球市場波動時,中國采取了謹慎的股市匯市政策。同時,中央決策層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股市調整到位,匯市維持穩定和確保穩定的經濟增長,向世界釋放中國經濟治理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美聯儲和美元、中國央行和人民幣,在全球市場并不那么穩定的情勢下,成為時勢所推的命運共同體。中美經濟治理,或有各自的利益取向,但在穩定全球經濟,盡早實現全球經濟復蘇方面,卻有著共同的使命與責任。無論是美聯儲加息還是人民幣匯率調整,還需多聽聽對方的意見,共同承擔全球責任而非卸責自利。
簡言之,現實的全球經濟形勢決定了美聯儲加息和人民幣匯率調整都不可任性為之。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