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09 23:12:36
去年下半年開始,打著“普惠金融”招牌的便民理財悄然流行,百姓身邊的“社區金融店”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這些民間理財公司也頻頻出現跑路失聯現象。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施娜
每經記者 施娜
去年下半年開始,打著“普惠金融”招牌的便民理財悄然流行,百姓身邊的“社區金融店”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這些民間理財公司也頻頻出現跑路失聯現象。
11月1日,寧波本地論壇曝出,寧波眾銀財富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銀財富)老板失聯,1000多名投資者被卷走1億多元資金。
到底發生了什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眾銀財富總經理龍勝,他表示“我們現在別的辦法也沒有,只能希望公安機關早點把人抓到”,錢是老板和另外一個人負責管理的。
事實上,這不是第一家理財公司出事,此前寧波天弘財富、紅樓貸款等理財公司也相繼曝出風險事件。
有業內人士表示,類似的“龐氏騙局”,如果資金池規模有5億元,一般就可以維持8年不倒閉。
剛增資就跑路
工商資料顯示,眾銀財富成立于2013年4月,注冊資本為9000萬元,法定代表人鮑可君,經營范圍為實業投資、投資咨詢服務(除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資產管理。
據了解,2014年起,該公司在寧波迅速擴張,先后開出13家門店。但今年10月31日,有投資者發現,家門口的一些社區金融店紛紛關門了。目前,眾銀財富位于寧波市靈橋路777號的公司總部也已人去樓空。
《錢江晚報》近日援引眾銀財富一員工稱,“老板應該是10月30日下午失聯的,因為那天上午老板還在公司,下午本來要開中層會議的,結果就聯系不上了。可之前,沒有任何征兆顯示公司運營出現了問題。”
投資者陳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曾在當地媒體看到過不少眾銀財富的廣告,加上其業務員天天跑到他所在的辦公樓推銷,覺得比較可信,于是2015年8月4日一次性投資了10萬元,期限6個月,到期總收益5000元,收益分月返還,“但返了2個月就沒有了”。
據《錢江晚報》報道,該公司共有七款理財產品,其中以投資期限為一年的眾銀寶收益最高,這款投資門檻為10萬元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為15%,而期限最短的一個月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為6.6%。像陳先生這樣的眾銀財富投資者數量可能達到千人,投資金額累計超過1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眾銀財富2014年1月由寧波泗洋事業投資有限公司更名而來,而就在老板失聯前大半個月——10月10日,公司注冊資本由3000萬元變更為9000萬元。
對于上述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眾銀財富總經理龍勝,他表示,“我也很納悶。但我們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希望公安機關早點把人抓到,錢是老板和另外一個人負責管理的。”
“稀里糊涂的打了一年多的工,很多事情我們都不知道。”龍勝說。此外,記者也嘗試聯系了寧波當地金融監管部門,但多次聯系未果。
目前,眾銀財富已被當地工商部門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系”被標記為經營異常企業,寧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經偵部門也已經對此立案。
掛牌“Q板”又如何?
除了前不久剛增資,眾銀財富還是一家“上市企業”。很多投資者都提到了這一點。
2014年10月23日,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批復同意眾銀財富在其中小企業股權報價系統掛牌。據悉,掛牌當日(2014年10月31日),眾銀財富還邀請了60多名客戶一起到現場見證。
據了解,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的中小企業股權報價系統俗稱Q板,掛牌門檻低。
根據要求,只要不是“無固定的辦公場所、無滿足企業正常運作的人員、企業被國家有關部門吊銷營業執照或其他合法執業證照、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或被國家相關部門予以嚴重處罰、企業的董事、監事、經營管理人員存在《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六條所列屬的或違反國家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情形”即可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
“Q板是批量掛牌,掛牌的費用也很低廉,5萬~7萬元即可。”浙江鉑睿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郭欽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此外,記者注意到,在眾銀財富出事之前,今年以來,寧波已經發生多起理財公司關門事件,如天弘財富、紅樓貸款、唐堯財富等。
對此,寧波市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類似這種理財公司,很多錢都是在個人賬戶上,難以監控,公司的報表也很難反映真實情況。同時這些公司的理財產品不像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多都是不合規的,存在著黑箱操作,資金投向也不像對外宣稱的那樣,可能投向了別的地方,風險很難掌控。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產品發生風險,很容易引發資金斷裂,進而發生跑路事件。
警惕高收益陷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些老板“跑路”的理財公司往往擁有非常光鮮靚麗的形象,更是利用“高收益”來吸引人眼球。
此次出事的眾銀財富,曾在其官網表示,“力爭用三年時間打造成區域第一、國內領先的大眾財富管理公司”,而此前的天弘財富則號稱“甬城(寧波)本土最大的P2P理財公司”。
除了寧波,杭州的理財公司也有類似現象。此前一家在杭州擁有10多家門店的“社區金融服務中心”,自稱和銀行、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有合作等,但后來都被相關方予以否認。
而高收益的背后卻可能處處是“地雷”,天弘財富就曾宣稱年化收益12%以上。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你想要它的高收益,它卻想要你的本金。”
以一家在某地擁有30多家“社區金融”門店的理財公司為例,其宣稱首創了“O2O金融超市”模式,靈感來源于美國的社區銀行。針對特定商圈,為周邊商戶、居民和小微企業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務,旨在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同時它給投資者的收益也很誘人,根據投資期限不同,最低年化收益13%,最高年化收益可達20%。而投資門檻則不高,2萬元起步,投資期限1個月就可享受預期年化13%的收益,即便要享受最高一檔的收益,也只要10萬元,投資期限1年。此外,成功投資的還可獲得實物或超市卡等各類禮品。
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但某資深金融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則表示,這些“社區金融店”的操作模式和那些跑路的公司是沒有差別的,一些公司甚至高管都沒有金融從業背景,“我做過一個測算,類似這種‘龐氏騙局’,如果資金池規模有5億元的話,一般情況下可以維持8年不倒閉。”
事實上,目前這些“社區金融店”正處于監管真空地帶。以上述“社區金融服務中心”為例,在具體監管上,銀監方面曾表示,非金融機構不在其監管范圍內;而當地金融辦則表示,行政審批事項里沒有社區服務理財產品這一項,其不具備審批權限。
而一旦出事,投資者想要追回本金往往非常困難。那么,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時該如何選擇呢?
郭欽霖表示,目前這些開設“社區金融店”的理財公司監管很難定位,一些也存在“非法吸儲”等行為。投資者在投資時一定要注意甄別,投資前要對平臺做好盡職調查,了解其背景;選擇產品時也要注意辨別其是否合法合規,以及資金投向和盈利模式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