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公募專戶規模罕見大降 恐因通道業務集中到期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2-01 00:02:35

          2015年四季度數據顯示,一路高歌猛進的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從3.26萬億元下降至2.85萬億元。部分排名前二十的大公司下降幅度甚至超過六成。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宋雙

          1月底,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了2015年四季度末基金公司專戶規模排名的前二十位。

          從2015上半年起,這份數據每季度都會公布一次。2015年四季度數據顯示,一路高歌猛進的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從3.26萬億元下降至2.85萬億元。部分排名前二十的大公司下降幅度甚至超過六成。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博時專戶規模降幅最大

          2015年四季度末,位居前二十的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合計19975億元,總規模占比為69.86%。三季度末居前二十的專戶規模則為23926億元,總規模占比為73.39%。

          自2009年基金專戶業務開閘后,專戶業務就成了基金公司的另一大戰場,競爭激烈不遜于公募業務。規模能排進前二十的,也都實力不俗。不過在2015年震蕩上漲的四季度,其中12家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均不同程度下降,而下滑最多的竟都是市場上首屈一指的大公司。

          其中,博時基金下滑最厲害,下降幅度達64.48%——專戶規模從2015年三季度末的1571億元驟降至四季度末的558億元,排名也從第5降至第16。而2015年二季度末,其規模為1595億元。

          除博時基金外,嘉實、南方、工銀瑞信、易方達、銀華、廣發、匯添富等基金公司四季度的專戶規模,分別下滑41.44%、36.34%、32.39%、27.49%、24.78%、18.58%和18.5%。而鵬華、富國、海富通、招商四家基金公司更已跌出前二十位。大公司專戶業務罕見地集體縮水。

          當然,也有逆勢增長的。前二十強中,中信建投、創金合信、天弘、財通、中銀、興業全球、浦銀安盛、建信等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分別上漲68.84%、51.2%、42.03%、34.96%、24.61%、19.62%、14.3%和11.32%。

          值得注意的是,中銀基金依然守住了專戶業務規模的頭把交椅,從2759億元上升至3438億元,穩中有增。

          子公司專戶規模仍增長強勁

          為何基金公司2015年四季度專戶規模大降?尤其博時基金的降幅竟然超過六成。

          有內部人士認為,一個季度一到三成的規模波動,對專戶來說基本正常,但超過六成就有些夸張。且母公司專戶和子公司專戶完全是兩套人馬,各自獨立運作,都在拼利潤,也不存在業務“轉移”。

          對此,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高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協會數據的統計口徑是總規模,因此包括主動管理型產品和通道業務兩部分。博時基金四季度規模反常,應該是通道業務集中到期,規模就降下來了。其他大公司規模下降,也都是這個原因。”

          因此這更像是脫水版的數據。該人士表示,“基金公司的被動通道業務,就完全只是通道而已,其收取很少的通道服務費且穩定性很差,和子公司通道業務類似。而做真正的專戶,例如主動型股票投資管理,做得好可以拿到很高的提成。2015年6月前,有的公司就靠股票專戶大賺了一筆。”

          不過,記者也曾留意到《第一財經日報》在2015年6月24日股市大跌之際,一則關于諾德基金專戶提前清盤的報道。或許除了通道業務到期之外,基金公司專戶業務規模大幅下降可能還包括其他一些因素。

          但相比基金公司專戶規模的下滑,基金子公司的專戶規模四季度卻仍然強勁增長,總規模從6.91萬億元增至8.57萬億元,漲幅為24.02%。如果都是通道業務居多,那為什么會一升一降,兩者究竟有什么不同?

          子公司類信托運作

          僅從專戶產品構架來看,不論是基金母公司還是子公司,都分為“一對一”和“一對多”兩大類。但兩者的尺度即投資手法,卻大相徑庭。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基金母公司專戶產品共5105只(未包括社保基金及企業年金產品數量),其中“一對一”產品1996只,合計2.12萬億元;“一對多”產品3109只,合計0.72萬億元。子公司專戶產品共16092只,“一對一”產品7674只,總規模6.12萬億元;“一對多”產品8418只,總規模2.44萬億元。

          上述華南某基金公司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母公司的專戶產品多與股票、定增等二級市場的老本行靠攏,做法較為傳統。而子公司就豐富多了,地產項目、資產證券化等都在做。”

          該高管表示,“母公司做專戶的人馬以公募做投研的基金經理、投資經理為主。子公司則大多是信托公司出身,他們內部管理運作都是按項目制劃分。”

          至于為什么2015年四季度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依然增長,該高管認為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做法不同。子公司已發展成為類信托形式,2015年做了很多信托公司做的事情,因此規模還能保持增長。

          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子公司專戶規模冠軍依舊是民生加銀資管,其規模高達8068億元,較三季度末增長14.45%。其次,專戶規模靠前的還有平安大華匯通財富7378億元,招商財富5459億元,融通資本財富3811億元。另外,專戶規模在2000億至3000億元的有浦銀安盛資管、興業財富、天弘創新資管、博時資本、交銀施羅德資管、鑫沅資管、中信信誠資管和工銀瑞信投管。

          從增長率來看,博時基金母公司專戶規模大幅縮水,但子公司卻迎來強勁增長,從1572億元增長至2789億元,漲幅77.4%。東方匯智資管漲幅也達到七成,興瀚資管漲幅超五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宋雙 1月底,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了2015年四季度末基金公司專戶規模排名的前二十位。 從2015上半年起,這份數據每季度都會公布一次。2015年四季度數據顯示,一路高歌猛進的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從3.26萬億元下降至2.85萬億元。部分排名前二十的大公司下降幅度甚至超過六成。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博時專戶規模降幅最大 2015年四季度末,位居前二十的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合計19975億元,總規模占比為69.86%。三季度末居前二十的專戶規模則為23926億元,總規模占比為73.39%。 自2009年基金專戶業務開閘后,專戶業務就成了基金公司的另一大戰場,競爭激烈不遜于公募業務。規模能排進前二十的,也都實力不俗。不過在2015年震蕩上漲的四季度,其中12家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均不同程度下降,而下滑最多的竟都是市場上首屈一指的大公司。 其中,博時基金下滑最厲害,下降幅度達64.48%——專戶規模從2015年三季度末的1571億元驟降至四季度末的558億元,排名也從第5降至第16。而2015年二季度末,其規模為1595億元。 除博時基金外,嘉實、南方、工銀瑞信、易方達、銀華、廣發、匯添富等基金公司四季度的專戶規模,分別下滑41.44%、36.34%、32.39%、27.49%、24.78%、18.58%和18.5%。而鵬華、富國、海富通、招商四家基金公司更已跌出前二十位。大公司專戶業務罕見地集體縮水。 當然,也有逆勢增長的。前二十強中,中信建投、創金合信、天弘、財通、中銀、興業全球、浦銀安盛、建信等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分別上漲68.84%、51.2%、42.03%、34.96%、24.61%、19.62%、14.3%和11.32%。 值得注意的是,中銀基金依然守住了專戶業務規模的頭把交椅,從2759億元上升至3438億元,穩中有增。 子公司專戶規模仍增長強勁 為何基金公司2015年四季度專戶規模大降?尤其博時基金的降幅竟然超過六成。 有內部人士認為,一個季度一到三成的規模波動,對專戶來說基本正常,但超過六成就有些夸張。且母公司專戶和子公司專戶完全是兩套人馬,各自獨立運作,都在拼利潤,也不存在業務“轉移”。 對此,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高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協會數據的統計口徑是總規模,因此包括主動管理型產品和通道業務兩部分。博時基金四季度規模反常,應該是通道業務集中到期,規模就降下來了。其他大公司規模下降,也都是這個原因。” 因此這更像是脫水版的數據。該人士表示,“基金公司的被動通道業務,就完全只是通道而已,其收取很少的通道服務費且穩定性很差,和子公司通道業務類似。而做真正的專戶,例如主動型股票投資管理,做得好可以拿到很高的提成。2015年6月前,有的公司就靠股票專戶大賺了一筆。” 不過,記者也曾留意到《第一財經日報》在2015年6月24日股市大跌之際,一則關于諾德基金專戶提前清盤的報道。或許除了通道業務到期之外,基金公司專戶業務規模大幅下降可能還包括其他一些因素。 但相比基金公司專戶規模的下滑,基金子公司的專戶規模四季度卻仍然強勁增長,總規模從6.91萬億元增至8.57萬億元,漲幅為24.02%。如果都是通道業務居多,那為什么會一升一降,兩者究竟有什么不同? 子公司類信托運作 僅從專戶產品構架來看,不論是基金母公司還是子公司,都分為“一對一”和“一對多”兩大類。但兩者的尺度即投資手法,卻大相徑庭。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基金母公司專戶產品共5105只(未包括社保基金及企業年金產品數量),其中“一對一”產品1996只,合計2.12萬億元;“一對多”產品3109只,合計0.72萬億元。子公司專戶產品共16092只,“一對一”產品7674只,總規模6.12萬億元;“一對多”產品8418只,總規模2.44萬億元。 上述華南某基金公司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母公司的專戶產品多與股票、定增等二級市場的老本行靠攏,做法較為傳統。而子公司就豐富多了,地產項目、資產證券化等都在做。” 該高管表示,“母公司做專戶的人馬以公募做投研的基金經理、投資經理為主。子公司則大多是信托公司出身,他們內部管理運作都是按項目制劃分。” 至于為什么2015年四季度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依然增長,該高管認為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做法不同。子公司已發展成為類信托形式,2015年做了很多信托公司做的事情,因此規模還能保持增長。 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子公司專戶規模冠軍依舊是民生加銀資管,其規模高達8068億元,較三季度末增長14.45%。其次,專戶規模靠前的還有平安大華匯通財富7378億元,招商財富5459億元,融通資本財富3811億元。另外,專戶規模在2000億至3000億元的有浦銀安盛資管、興業財富、天弘創新資管、博時資本、交銀施羅德資管、鑫沅資管、中信信誠資管和工銀瑞信投管。 從增長率來看,博時基金母公司專戶規模大幅縮水,但子公司卻迎來強勁增長,從1572億元增長至2789億元,漲幅77.4%。東方匯智資管漲幅也達到七成,興瀚資管漲幅超五成。
          公募 專戶 規模 大降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在线 | 日本韩国欧美国产一级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 | 亚洲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婷婷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