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02 23:15:18
目前上市公司布局3D打印的不少,但這個技術處于發展初期,在業務上還沒有給上市公司帶來明確業績的增長。具體到國內企業,3D打印技術主要應用在消費領域,比如汽車領域是很成熟的,航天軍工屬于工業制造,也有部分曾應用3D技術,比如國產C919打飛機的部分零件是用3D打印技術制造。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明濤 蓋源源
每經記者 劉明濤 蓋源源
聽過3D打印廣泛應用,但應用到衛星上,還是令業界表示震驚!近日,根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學新聞處宣布,該大學計劃于2016年3月31日發射世界首顆外殼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體納衛星(CubeSat)。“3D+衛星”這一領域的衍生,會對資本市場深耕3D打印和微小衛星企業產生怎樣的影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采訪調查得出結論,目前3D技術短期很難道產生實質影響。
3D打印衛星將發射
一顆外殼全由3D打印制造的衛星即將發射登陸太空。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學新聞處宣布,該大學計劃于2016年3月31日發射世界首顆外殼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體納衛星。
根據具體介紹顯示,該衛星為三單元立方星,衛星結構設計和主體制造工作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現代化制造技術科研中心承擔。衛星外殼尺寸為30×10×10厘米,全部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使用了托木斯克理工大學和俄科學院遠東分院可靠性物理和材料制造學院專家研制的新型航天材料。
而在外殼部分制作完成后,該衛星已交由俄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進行后續加工制造和發射準備,計劃于3月31日在拜科努爾發射場搭乘“進步MC-2”號貨運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之后再由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在例行出艙活動期間發射到預定軌道。衛星設計運行軌道高度約為400千米,服役期限為半年。
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科學家認為,立方體納衛星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領域,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外殼將使這類衛星變得更為廉價和普及,進一步降低衛星開發的門檻。
分析師:技術在發展 業績尚難體現
“3D+衛星”這一概念的傳開,引起市場熱烈關注。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3D打印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結合非常強的技術,尤其適合動力設備、航空航天、汽車等高端產品關鍵零部件的制造。市場研究公司IDC稱,2015年全球3D打印支出近110億美元,2019年將增長至27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27%。到2019年,亞太、美國和西歐市場占全球3D打印支出比重將上升至70%,而中國將成為3D打印硬件和服務的領先市場。3D應用的持續突破,將為相關公司帶來重大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3D技術市場空間較大早已不是秘密,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相關深耕3D打印的公司如光韻達、金運激光等公司,他們2015年業績表現并不如人意。
例如金運激光,因為其3D打印云平臺——意造網,更新實施了第二代迭代版本等因素,導致其2015年全年凈利潤虧損1670萬股,大大低于市場預期;而光韻達凈利潤也同比下滑4.72%,同樣低于預期。
那么,此次3D技術與衛星的結合,會對3D技術和微小衛星行情帶來怎樣的改革和機會呢?
華融證券分析師丁思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3D打印技術的成本較高,比較適合航天軍工等不計成本的領域,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零部件或者關鍵外殼中使用。目前上市公司布局3D打印的不少,但這個技術處于發展初期,在業務上還沒有給上市公司帶來明確業績的增長。具體到國內企業,3D打印技術主要應用在消費領域,比如汽車領域是很成熟的,航天軍工屬于工業制造,也有部分曾應用3D技術,比如國產C919打飛機的部分零件是用3D打印技術制造。”
至于對微小衛星行業的影響,丁思德則稱,“類似北斗星通、海格通信、歐比特等公司還沒有涉及3D打印業務,科學家提到的降低開發成本,要看這些企業以后是外購3D打印機還是自己生產,就我看來,這些企業如果考慮3D打印技術制造關鍵零部件,可能還是會利用別人的3D打印機達到制造目的。”
因此,“此次事件具體要看市場解讀,如果資本過度解讀也不排除會有一波炒作。”丁思德還補充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