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03 01:42:0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約定采訪的時間推遲了兩次,王珂(化名)終于還是在晚10點坐在了電腦前,通過QQ和記者聊起了她未來的職業——兒科醫生。雖說目前還只是實習生,但對這位90后的女孩來說,加班加點已經成為常態。
目前,我國兒科醫師僅11.28萬人,而0到14周歲兒童有2.26億。在部分醫院掛出兒科停診告示后,國家衛計委曾提出可以對內科醫務人員進行轉崗培訓,充實兒科醫療力量。兒科醫生短缺,未來一段時期,王珂和她的兒科專業同學可能是最搶手的畢業生。
在重慶醫科大學兒科方向本碩連讀的王珂正在一家兒科醫院實習,經過7年的在校學習和1年的醫院實習,找工作似乎并不難。但是,對于未來是否從事兒科工作,她心里也有點打鼓。
“我現在工作8天才休息1天,過年只有3天假。同級別的成人科室醫生收入一般要比兒科醫生高出兩三倍,有的甚至五六倍。我實習還沒多久,都已經見過幾次醫鬧事件了。”王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休假少、不敢病、收入低
“上中學的時候我就想成為醫生,不僅能給家人帶來健康,還能受人尊重,待遇也不錯。”王珂說。
1998年,本科專業目錄中取消兒科后,王珂就讀的重慶醫科大學就成為國內少數有兒科本科的醫學院之一,而多數醫學院要在研究生階段才選擇專業方向。她向記者說,聽說兒科醫生少,找工作不愁,就選擇了兒科專業。
但即將夢想成真的王珂感到更多的卻是失望。她實習所在的醫院,每4天就要輪一次夜班,今年春節也只有3天假,回趟四川老家在路上就得耽擱一天多。
“萬一有醫生生病請假就更麻煩了,排班都排不過來。一些生病的醫生都要硬撐著,真是生病也要挑時間。”王珂說。
根據中國醫師學會的統計,目前在職的兒科醫師約有11萬人,缺口約有20萬人。國家衛計委科教司副司長金生國曾透露,我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日均承擔的門診人次數約為17人次,是醫療機構其他執業(助理)醫師工作量的2.4倍;年均承擔的出院人次數近200人次,是其他醫師的2.6倍。
“我們做過統計,在同一所醫院,兒科醫生的工作量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但是兒科醫生的收入只及非兒科醫生收入的46%。”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說。但是,兒科醫生的收入卻與其工作強度不匹配。
雖說已提前領教了職業“酸楚”,但若真要換科室或改行,王珂也不甘心,畢竟不愿8年的專業學習付諸東流。
相較其他專業,醫生的培養時間很長,一般本科就需要5年,再進行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然后才能成為住院醫師。王珂還算幸運,本來是7年本碩連讀,但國家規培的要求出臺后,學校將7年制改為8年制,這樣學生畢業時好拿規培證,不然7年后還得另外規培3年。
“和我同時上大學的同學早就在工作掙錢了,我還在‘啃老’。研究生階段每年學費1.3萬元,獎學金和學校補貼差不多能抵學費,但生活費還得找父母要,實習也基本上沒有收入。”王珂說。
“請大夫”變成了“叫醫生”
除工作壓力和收入外,王珂明顯感覺到醫生不像以前那樣被人尊重。雖然在醫院實習不到1年時間,但前輩們口中的和自己親身經歷的醫患糾紛,讓這個涉事不多的女孩有點發怵。
與成人科室相比,兒科的醫患問題更加突出。兒科又稱“啞科”,兒童一般不會自己表述病情,醫生稍不留意就容易誤診。有時不小心弄哭孩子,家長輕則冷語相向,重則會引發醫患矛盾。
目前正在重癥監護室實習的王珂對記者說,不同于一些成人重癥患者,重癥兒童通常無法自己決定繼續治療還是放棄,重癥患兒年齡越小,家長放棄的可能性越大,醫生有時也很為難。
以前,人們若是身體有恙,常會說“去請大夫”,而現在則多是“快叫醫生來”。王珂坦言,她很熱愛醫生這份工作,但是在目前的環境下,對于能否堅持,她心里也沒底,而她一位讀了8年醫科的師兄已經決定徹底改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