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未來5年關鍵看素質 兩會經濟智囊深讀“十三五”規劃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09 01:14:16

          全面小康背后根源是人的幸福,2015年一句“關鍵看氣質”火遍線上線下,而閱讀這份草案后,素質兩個字在各處均可被提煉出來,菜刀品質技不如人,仍有數千萬人徘徊于貧困線,真實城鎮化率不高……這些都是素質不足的具體表現,而幸福感也恰恰來自素質提升。有鑒于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別推出深讀“十三五”規劃——關鍵看素質策劃報道,為您解讀。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日正是播種時。時間轉至2016年春天,“十三五”的奮進節奏已然開啟,一份份厚厚的規劃草案經由全國人大審議批準后,便將成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正式藍圖。這粒豐滿的種子囊括著方方面面,“兩會”期間,我們的記者也穿梭于各個大小會場,聽取記錄代表委員們的真知灼見。

          全面小康背后根源是人的幸福,2015年一句“關鍵看氣質”火遍線上線下,而閱讀這份草案后,素質兩個字在各處均可被提煉出來,菜刀品質技不如人,仍有數千萬人徘徊于貧困線,真實城鎮化率不高……這些都是素質不足的具體表現,而幸福感也恰恰來自素質提升。有鑒于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別推出深讀“十三五”規劃——關鍵看素質策劃報道,為您解讀。

          每年1000多萬人如何脫貧?厲以寧:加強職業教育是一個方向

          ◎每經記者 江然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一向是兩會輿論場上媒體的追逐焦點。3月7日,在審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小組審議會間隙,厲老又被媒體圍住。

          十余年來,扶貧工作早已是厲以寧最為關注的領域之一。86歲高齡的他,依然奔走在扶貧路上。在接受采訪時,厲以寧也從依靠特色產業、易地搬遷、教育扶貧等方面作出了解釋。

          而在3月6日,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就“十三五”規劃綱要答記者問時專門提到,去年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我國貧困人口達7017萬。“當時提出特色產業扶貧3000萬,轉移就業扶貧1000萬,異地搬遷扶貧1000萬,還有2000萬要社會兜底,這2000萬實際上就是需要保障的這些人口,通過這些措施來精準地脫貧。”

          統計顯示,我國2015年脫貧人數為1442萬,因此“十三五”期間需要脫貧人口降為5575萬。如何通過這五年做到精準脫貧?也就是中央確定的“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的整體貧困要解決”,也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觀點1:移民扶貧是好辦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草案)提出了全力實施脫貧攻堅: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規措施,加大扶貧力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中脫貧攻堅重點工作,首先就是通過特色產業扶貧。草案指出,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動和“互聯網+”產業扶貧,實施電商扶貧、光伏扶貧、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實現3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

          對此,厲以寧深有體會。“陜西漢中有個縣叫洋縣,以稀有動物朱鹮聞名。”厲以寧對記者表示,“目前通過當地政府的保護,朱鹮已繁衍到兩千多只。”厲以寧講道,朱鹮有個特點,一輩子就只找一個配偶,因為這個特點,洋縣成了吸引游客前往的結婚旅游地。“很多新婚夫婦、金婚銀婚的夫婦都在那里。”除此之外,留壩縣也同樣依靠旅游脫貧。

          而對于“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區,草案提出了以易地搬遷的方式使100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移民是個好辦法。把那些窮困地區、不適合居住地區的人民轉移。”厲以寧告訴記者,“通過移民,造成一種新的環境,讓遷出原址的人有新的生活,移民的好處在于加快發展。”易地搬遷早有成功案例,“我看到廣西百色地區就有一些縣,通過移民,自然條件比過去好,讓居民安心住下來,再進一步靠自己解決問題。”

          觀點2:教育扶貧十分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厲以寧看來,移民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教育。“希望支持年輕人,經過培訓、使他們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好的生活。”他說,“他們也不一定搞農業,可以做工,開小店,有各種專長。”

          公開資料顯示,貴州畢節是貴州有名的貧困地區,七萬多人口,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每年,厲以寧都會多次前往畢節調研,每一次走不同的線路,考察不同的企業與村莊。

          昨日,厲以寧也以貴州畢節為例,再次闡述了教育扶貧的重要性。“此前當地有一所綜合性學院改為了貴州綜合工業學院,進行職業教育。”他對記者表示,“以前學生很難找工作,但現在和企業合辦專業,既為企業輸送人才,又解決了就業問題。這樣就能幫助年輕人脫貧。”另外一個例子,則是專門建立一個教育園區,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教育,“比如農村缺乏護士。”厲以寧表示,就培養護士,也能起到同樣效果。

          實際上,草案中也提到要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強鄉村教師培訓、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繼續實施

          “雨露計劃”,讓未能升學的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職業教育。

          “十三五”城鎮化能否打破“胡煥庸線”?陳錫文:現在產業分布比以前更均衡

          ◎每經記者 張雯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公布的城市群區域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下,將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70年前著名的劃分中國集聚人口地緣區分的“胡煥庸線”,會在“十三五”中被打破嗎?對“城鎮化”的定義及推進,決策層都有哪些考慮?針對上述問題,3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

          觀點1:胡煥庸線現在更均勻

          NBD:“胡煥庸線”提出已經70多年,對比“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對城市群的“兩橫三縱”戰略,似乎變化并不大,您是怎么看待的?要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胡煥庸線”是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這條線的東南各省區市,絕大多數城鎮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這條線的西北各省區,絕大多數低于全國水平。

          陳錫文:胡煥庸線是胡煥庸在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畫了一條線,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當時大約93%、94%的人口大量集中在這條線的東南,當時經濟總量也都集中在這里,現在我覺得比過去更平衡了一點,人口的分布、產業的分布,到不了這么大的差距,當然我沒有具體測算。

          某種程度上,胡煥庸線是根據自然地理、歷史成因而劃出來的,那個時候實際上主要反映的還是上世紀30年代時期工業非常弱小的中國,城市在某種程度而言都是商埠,是商業交流的地方,而不是新興產業的地方。那時候這條線的以西、以北,沒有什么大城市,現在不一樣了,產業也不得了。

          從那以后,應該說到現在已經過去了70多年,我覺得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都繁榮很多。還有蘭州、拉薩,都是過去不能比的繁榮。雖然還沒有進行計算,但我感覺,這條“胡煥庸線”已經發生了變化,分布要比胡煥庸在上世紀30年代說的時候更均勻一些了。

          原來那條線,94%的人口和經濟都在這條線的東南,這條線以上就占不到6%,我覺得現在應該不止了。他劃這條線的時候,因為沒有工業,所以很多資源對人們而言是沒有用的,煤炭、石油、各種礦石,在那個年代,基本沒有開采的就沒有人就業,而現在我們非常重要的礦產資源、石化資源密集集中在西部,所以很多工業因它而生,也就帶動了產業的集聚、城市的產生。

          觀點2:城鎮化話題仍待解

          NBD:您怎么看待“十三五”的城鎮化規劃?

          陳錫文:我覺得“城鎮化”這個話題,我們還需要再研究,很多問題,要結合國際經驗教訓、結合自己國情。比如說,“城鎮化率”這個概念,從國際比較就非常困難,我們這個城鎮化率,這次綱要里面提出的,45%的戶籍城鎮化率,60%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這個就把人搞糊涂了,這個差了15%,差在哪里呢?按照現在的制度,落不了戶的,到一定年限我就給你居住證制度,居住證制度的話,你也得給人家基本公共服務,這就應該沒有太本質的區別,那么這個區分到底是為了什么?如果說居住證的含金量不斷提高,那么它跟戶籍有什么區別?那么所以這兩個之間,15%到底差在哪里,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我知道很多國家很少用城鎮化率這個概念,更多的人是用兩個指標,一個是人口的集聚程度,人口的密度在每平方公里范圍內達到了多大的密度就可以稱之為“非農村地區”,因為這么密的人口他沒法種地的,所以他謀生一定不是靠農業了,如果按照這個指標計算,我想我們長三角、珠三角很多經濟發達地區實際上跟國外同類指標比都可以算城鎮化地區;第二個指標是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能覆蓋到的,那城鄉基本是一樣的,所以你到歐洲國家去,能不能叫“鎮”,能不能叫“城”,就看有沒有教堂、學校、醫院,這些有了就算。

          那么,我們到底定的指的是什么?我覺得有些問題還需要很好研究,不要自己努力了半天,最后“指標”達到了,結果跟人家一比,人家說不是這個算法,那你不是白忙活么?而且代價很大,所以從這個角度,我覺得城鎮化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研發經費提高0.4個百分點意味著什么?陳章良:將來可能會誕生無數個“華為”

          ◎每經記者 江然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人才是第一競爭力”逐漸成為共識。

          3月8日,在審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聯組會議上,多位政協委員提出,創新發展作為單獨一個篇章寫入規劃綱要,是本次規劃的一大亮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十三五”規劃綱要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的“科技教育”,變為了“創新驅動”。而這其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的百分比,則是從“十二五”時期突破的2.1%上升到了2.5%。

          “這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全國政協委員、中科協副主席陳章良對記者表示,“2015年,我們研發經費占比破2時已經很不容易。”

          而在全國政協委員、清華經管院院長錢穎一看來,除了加大研發力度,釋放紅利的一個關鍵要素在于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十三五’規劃連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是過去三年中兩個最重要的指導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戰略性和綱領性文件。”他表示,“關鍵是落實,就像總理所說,靠人干出來。”

          觀點1:政府企業都應加大投入

          這兩天,圓珠筆“一筆之差”的難題,讓“搞科技”出生的陳章良很難過,“怎么會這樣呢?怎么會呢?”他不停反問。

          陳章良的反問正好折射出了我國一方面傳統工業很大程度上過剩、一方面高科技產品又不足的“窘境”。

          “背后的原因,一個是科技投入不夠,科技人員成果產業化也不夠。”陳章良說。令他興奮的是,中央提出了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并且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要占到2.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十二五”收官時,這個數字已經達到2.1%。“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突破。”陳章良說,“但還不夠,像美國這樣的研發大國這個數字都在3%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陳章良認為這種投入“不光只是政府,企業也應該加大力度。”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這樣做的優勢在于,老板給錢,研發人員應該回報。”陳章良舉例道,“比如專利歸老板,老板拿去產業化。”

          不過,在近來參與關于雙創的評估工作后,陳章良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束縛”。“國家應該更大力度鼓勵公司加大投入研發,但問題在于大國企的利潤要核算,不能隨便拿去投入研發,如果每個公司都能像華為一樣,在研發上投入巨大,釋放出來的力量將是無窮的。”

          觀點2:評價體系束縛主力隊伍

          另外一個問題也引起陳章良的思考,“如何讓主力隊伍,就是‘大院、大所、學’的科技人員更積極參與雙創?”陳章良認為,現有的人才評價體系制約著人才紅利的釋放。“每個年輕人都要成為副教授、副教授要成為教授、教授要成為院士……每個階段都要發表文章。”他說,“這種評價體系下,成果推廣被嚴重忽略。”

          值得注意的是,陳章良提出的人才問題,在十三五規劃中得到了高度重視。

          “實施創新發展戰略作為單獨的一個篇章被寫入,是這個規劃中的亮點。”錢穎一在聯組會上說。

          記者梳理發現,這一篇章既包含了“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又飽含了“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創新,以及“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第一次寫入了規劃。”錢穎一強調。在他看來,創新的各種要素中,最稀缺的既不是市場也不是競爭,而是創新。“經濟的競爭最終是創新,”他說,“而創新的競爭最終在人才。”

          “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提高人才質量,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如是提到。

          在人才培養方面,專門提到將“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營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對此,錢穎一表示,人才培養的一個共識就是寬松的環境,“人本身是有創造性的,但是被環境壓縮了,不利于其發揮創造性,所以首先要改變妨礙人才冒出來的環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此前我國順利進行的“千人計劃”已經擴充為“萬人計劃”:引進1萬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遴選支持1萬名左右急需緊缺的國內高層次人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十三五”規劃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24 |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DVD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