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17 01:30:5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江然
每經記者 江然
在李克強總理眼里,轉型中的中國一切與經濟相關,無論回答中日韓、中俄這樣的國際關系,還是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區的情況,總理的注腳全部在這里——
3月16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一如既往地人氣高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是李克強總理上任以來第四次面對中外記者。為了這一時刻,凌晨四點出門排隊的記者大有人在。
記者會的前一日,媒體開始猜測總理會圍繞哪些主題,比如反腐,應該是其中之一。昨日兩千多記者擠進大廳,應該是創了個紀錄,因為大家進場很早,招待會之前記者們也扎堆議論著,今年問個什么主題的問題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占到了一個第二排的座位,聽兩位坐在隔壁的記者討論,穿紅衣是讓自己醒目一些,好爭取問一個關于“金融市場監管框架何時出臺”的問題,沒想到的是第一個提問的路透社記者,站起來就把與股市、金融監管相關的問題拋出來,紅衣記者略感失望。
這樣的“同質化”問題一直在持續,前三個提問結束,主題就已清晰浮現——經濟,經濟,經濟。在一些兩會老記者印象中,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會還沒有哪一次如此集中地探討過經濟形勢。
接下來的兩小時里,經濟成為了毫無懸念的主題詞,在總理眼里,轉型中的中國一切與經濟相關,無論回答中日韓、中俄這樣的國際關系,還是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區的情況,李克強的注腳全部落在了經濟上。
答完前幾個純經濟問題,總理意猶未盡,在說起臺灣地區黨派輪替的影響時,他講的是經濟政策的小故事:“我到福建考察,曾經開了一個臺商座談會,不少臺商對大陸出的經濟舉措很敏感,很多人都擔心對臺灣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會不會改變,我們聽進去了,回來就發了文件。”
說到香港地區,總理直接拿經濟增長作說明:“去年香港作為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2.4%,這不算低了。”
就連日本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朝鮮核問題以及中日韓關系,李克強也是用了三國經濟互補來說明如何向前看:中日韓三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五分之一,是亞洲經濟的70%,我們之間的互補性很強,可以攜起手來去開拓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
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出現了“新經濟”,新經濟是什么概念?李克強說:我們說要發展“新經濟”是要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是很廣泛的,它涉及一、二、三產業,不僅僅是指三產中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工業制造當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等,還涉及到一產當中像有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而且,發展“新經濟”,小微企業可以大有作為,大企業可以有更大作為。
不過,圍繞著經濟,臺下記者都能感受到一些“新”意。回答提問時,總理打破常規地搶著插了一句話,“力爭年內開通深港通”,再比如他調侃全媒體記者的“一石三鳥”,還有那句突如其來的“權在用,云在看”,讓大神級翻譯也停頓了一下。
記者會結束的時候,有記者高呼“總理加油”,不知總理是否聽見,他只是親和力十足地向臺下揮手示意。離開前,有人問他對股市有沒有信心,總理說“你們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