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23 21:01:37
電商專家魯振旺認為,電商渠道遠非沃爾瑪的主要營收來源,在中國推出跨境電商業務,首要原因并不是要創造盈利增長點。
每經編輯 劉燦邦
每經記者 劉燦邦
國際零售行業巨頭沃爾瑪,經歷了關店風波、凈利潤下降后,在中國市場做出了新的嘗試。
3月22日,沃爾瑪中國宣布在其App上推出跨境電商服務“全球e購”,承諾所售商品不僅有正品和價格優勢的保證,還享有實體店一樣的退貨服務,服務覆蓋全國。
目前上線的僅有主流跨境品類的200多個商品,沃爾瑪中國方面預計今年底將增至500種。“沃爾瑪推出的跨境電商服務,是實體店的補充和延伸,希望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不僅滿足到不同消費群體優質優價的購物需求,也希望讓顧客體驗到與實體店一致的購物體驗。”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柯俊賢(Sean Clarke)表示。
試水跨境電商
這已不是沃爾瑪第一次在中國推出線上類業務。從2011年開始,沃爾瑪就開始收購電子商務企業“1號店”的部分股權,至去年7月宣布完成收購1號店余下股權,全資控股1號店,并計劃投資加速電商業務的發展。相鄰的時間點,去年6月,沃爾瑪中國還曾在深圳推出O2O服務平臺“速購”App,當時覆蓋的是深圳、廣州、東莞。如今,沃爾瑪的“全球e購”把線上服務推向了全國。
記者嘗試使用了沃爾瑪App上的“全球e購”,發現目前提供的海外產品類別主要集中在食品、保健、個護化妝和母嬰商品,而明確列出的國家,只有英國、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四國。據沃爾瑪中國方面介紹,顧客通過“全球e購”購買的商品,將從保稅區直郵發貨,廣東省的顧客還可以通過沃爾瑪本省的80多間門店進行商品自提。沃爾瑪表示,希望成為國外品牌登陸中國跨境電商平臺的首選。
據沃爾瑪中國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2016財年第四季度,沃爾瑪在中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0.3%?!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2月18日,沃爾瑪發布了2015財年業績報告,截至1月31日營業收入下滑0.7%至4821億美元(約合31432.44億元人民幣)。據統計,這是該公司1980年以來的首個年度銷售下跌。而今年1月,沃爾瑪曾對外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關閉269家店鋪,其中美國本土門店154家,海外市場115家。
沃爾瑪這樣的全球業績被指“35年來最差”,而第四季度中國銷售額的微弱增長似乎讓沃爾瑪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然而,電商專家魯振旺認為,電商渠道遠非沃爾瑪的主要營收來源,在中國推出跨境電商業務,首要原因并不是要創造盈利增長點。“推出‘全球e購’,一方面能夠避免陷入類似其全資企業‘1號店’曾經歷過的電商價格戰,另一方面能夠利用其全球供應鏈的特征,發揮自有的倉儲和采購優勢,做跨境購業務水到渠成。然而,國內留
給沃爾瑪的市場仍是有限的。對于沃爾瑪而言,它可能并不會去做大而全的海外購業務,而是集中在自己的優勢產品和類目進行深耕。”魯振旺說。
海外供應鏈:跨境電商的“痛點”
目前國內的跨境電商,據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介紹,市場格局主要分三種,一是國內的主流電商開展跨境購業務,既包括天貓國際這樣的平臺,也包括京東為代表的自營電商;二是專門的跨境電商平臺;三是傳統的零售商開始做的跨境電商,例如沃爾瑪、華潤等,這一類以自營為主。“平臺類可以迅速做大,但很難控制終端、把控質量,這是由平臺類的特性決定的。而沃爾瑪由于其全球采購的優勢,質量得以保障。同時,又由于海外采購量巨大,在單個進口產品上的采購優勢非常明顯,因此在跨境購領域,具備非常強的實力。如果沃爾瑪調整策略,在中國重視跨境購的市場,那么會對所有食品類的跨境電商造成很大的沖擊。”丁利國說。
對于傳統零售企業紛紛開始試水跨境電商,丁利國這樣解釋其中的原因,“沃爾瑪一直以來的傳統做法就是當地化,員工和供應鏈都是本地的,通俗的說就是‘買當地,賣當地’。所以在世界各地,沃爾瑪都有本地產品,做跨境電商的業務正好能夠充分利用國際供應鏈。而對于很多國內的零售企業來說,采用的供應商趨同,造成了商品類似,同質化嚴重的尷尬局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同產品低價競爭。所以現在很多中國本土的零售商,也開始進入跨境電商領域。”
近來,進口B2C跨境電商領域的政策似乎正在轉向。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新政”將由過去鼓勵跨境電商,轉為鼓勵跨境出口電商和B2B跨境電商,同時限制跨境進口B2C模式,意在引導海外消費回流。記者采訪的多名業內人士也表示注意到了這個“新政”。
目前,跨境電商享受行郵稅優惠,商品稅率分為10%、20%、30%和50%四檔。而500元交易額(即稅費50元以下)是免征稅的。丁利國對記者表示,一旦行郵稅被取消,沒有了免稅額,對于國內“土生土長”的跨境電商來說,會對其海外供應鏈造成嚴峻的考驗。“沃爾瑪具有全球供應鏈的管理能力,但是具體國家之間的產品調控和策略制定,仍是沃爾瑪在跨境電商領域避不開的難題之一。”丁利國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