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07 00:22:35
4月6日,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在上海保險業“十二五”發展回顧與“十三五”展望論壇上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們提出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的中心任務,堅持行業自身的改革創新和行業外部政策支持兩輪驅動,始終圍繞上海承載的國家戰略,上海特大型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三大主題。”
每經記者 涂穎浩
4月6日,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在上海保險業“十二五”發展回顧與“十三五”展望論壇上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們提出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的中心任務,堅持行業自身的改革創新和行業外部政策支持兩輪驅動,始終圍繞上海承載的國家戰略,上海特大型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三大主題。”
裴光指出,“十三五”期間,上海保險業發展首要是建設上海國際保險中心。聯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進自貿試驗區新一輪保險開放創新,著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和全球發展戰略,重點推進國際保險中心制度創新和保險機構、要素市場體系建設,重點深化航運保險、再保險和保險資金運用三大支撐,形成保險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新優勢,提升在全球保險市場的定價權、話語權。
機構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
裴光表示,“十二五”期間,上海保險機構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保險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傳統功能基本齊備,創新功能有效培育拓展。”
全國首家專業性航運保險協會-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在滬成立,全國第一個創新型保險要素市場-中國(上海)保險交易所獲批籌建,預計規模3000億元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落戶上海,有效提升了上海保險市場的層次和能級,為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夯實基礎。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首家專業養老資產管理公司太平洋養老資產管理、首家高端合資健康保險公司太保安聯健康保險公司、首家混合所有制保險企業上海人壽等新型機構紛紛落戶上海。全國乃至全球知名保險企業相繼在滬鋪設戰略性機構。11家上海航運保險運營中心相繼成立,功能性保險機構數量近70家,覆蓋包括航運保險、資金運用、數據后援、電銷運營和審計研發等諸多領域。
截至2015年末,在滬保險總公司55家,比2010年末增加9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在滬保險分公司95家,比2010年末增加28家。在滬保險中介法人機構數量持續增加,從2010年末208家增至2015年末215家。
裴光表示:“2015年上海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達4.5%和4658.55元/人,位居全國前列,比2010年分別增加了0.37個百分點和1633.55元/人。這五年,上海共推出百余項保險創新產品,為全國提供數十項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航運保險國際化話語權提升
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會長降彩石指出,“十二五”期間,上海航運保險協會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專業性的保險行業組織,是借助上海航線保險中心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東風應運而生的。2013年12月16日,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正式成立,目前共有會員單位44家,業務總量已經占到中國整個航運保險的95%以上。
2014年5月19日,監管部門授權允許上海航運保險協會試點開發航運保險協會條款,備案后會員公司可以自主使用。降彩石表示:“協會條款的開發,是上海自貿區建設保險市場相關制度的一項創新,有利于發揮行業的整體優勢,激發了保險產品創新的活力,也改善和提升了航運保險產品的規范化。同時,也有利于借鑒和引進國外成熟航運市場的保險產品,提升我國國內航運保險的水平。”
2015年7月1日,航運產品注冊制正式實施,是由保險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保險機構共同參與,形成了監管部門依法授權,第三方平臺運營,使保險監管制度和保險服務的重大創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注冊產品1123款,超過2013、2014年備案的總和,極大豐富了我國航運保險產品的種類。
2015年9月16日,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加入了海上保險聯盟,在協會的推薦下,國內的兩名航運保險專家加入了專業委員會。航運保險的產業的國際化話語權得到了提升。
數據顯示,2015年船舶險和貨運險的保費收入分別達到全國的44.46%和15.70%,合計保費收入38.34億元,占全國船貨險保費收入的26.76%,較2010年提高9.82個百分點,超過香港和新加坡船貨險在岸保費收入之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