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26 01:01:0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盡管鋼材價格近期出現大幅上漲,但此前因產能過剩造成的長達數年的行業“嚴冬”,仍為煤電行業提供了前車之鑒。
4月25日,國家發改委與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嚴控煤電總量規模。與此同時,兩部委還先后發布了《關于建立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暨發布2019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做好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兩個文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系列文件出臺的背景是,我國煤電行業正面臨潛在的產能過剩風險。
2015年,煤電裝機容量8.84億千瓦,比上年多投產1627萬千瓦。華北電力大學報告稱,火電項目大幅增長,將在“十三五”期間造成2億千瓦的裝機浪費。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稱,預計今年新增裝機規模將超5000萬千瓦,“如果按這樣的發展態勢,未來幾年,我國煤電行業將會變成現在的鋼鐵和煤炭行業?!?/p>
火電設備利用率創38年新低
中電聯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降低349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2015年底全國火電裝機容量9.9億千瓦,設備平均利用小時4329小時,同比降低410小時,也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和水電、風電相比,火電的利用小時數下降最為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火電建設尤其是煤電建設仍如火如荼。2015年,煤電裝機容量為8.84億千瓦,增長7.8%,占新增總裝機比重的39.5%,比上年多投產1627萬千瓦。華北電力大學在去年底發布的《中國煤電產能過剩及投資泡沫研究》顯示,以煤電為主的火電項目大幅增長,將在“十三五”期間造成超過2億千瓦的裝機過剩和7000億元的投資成本浪費,這一數字相當于2014年中國GDP總值的1%。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這種狀況繼續下去,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浪費。他建議,應盡快停建、緩建火電,“特別是近3年,可以說一個不建都沒有問題,大家日子過得會更好?!?/p>
4月25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嚴控煤電總量規模,對于經電力電量平衡測算存在電力盈余的省份,以及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原則上不再安排新增煤電規劃建設規模。
對于經電力電量平衡測算確有電力缺口的省份,應優先發展本地非化石能源發電項目,充分發揮跨省區電力互濟、電量短時互補作用,并采取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等措施,減少對新增煤電規劃建設規模的需求。同時,取消一批不具備核準條件煤電項目、緩核一批電力盈余省份煤電項目、緩建一批電力盈余省份煤電項目。
此外,通知稱還將建立煤電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綜合考慮未來3年煤電項目經濟性、電力裝機冗余程度、環保及政策約束等因素指導各地和發電企業有序規劃建設煤電項目。對于違規建設的煤電項目,國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機構不予辦理業務許可證并通報全國;電網企業不予并網;銀行及金融機構要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停止對其發放貸款。
新能源發電迅速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4月21日,國家能源局召開促進煤電有序發展電視電話會議,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會上指出,近年來我國煤電裝機規模快速增加,煤電產能過剩潛在風險逐步顯現。預計今年新增裝機規模將超5000萬千瓦?!叭绻催@樣的發展態勢,未來幾年,我國煤電行業將會變成現在的鋼鐵和煤炭行業?!迸瑺枴ぐ卓肆Ρ硎?。
事實上,隨著非石化能源的快速發展,煤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競爭。
以風電為例。2015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297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再創歷史新高。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29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8.6%。此外,根據2020年能源需求預測的基準方案,2020年核電的裝機目標是5800萬千瓦,常規水電3.4億千瓦,抽水蓄能4000萬千瓦,風電2.1億千瓦,光伏發電1.1億千瓦,光熱發電15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1500萬千瓦。
除了在裝機量上擠壓煤電的份額,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也在不斷提高,風電上網標桿電價經過幾次下調,將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向煤電靠攏。
近日,國家發改委與國家能源局又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明確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國家環保要求,且不實施環保改造的煤電機組,特別是單機30萬千瓦以下,運行滿20年的純凝機組和運行滿25年的抽凝熱電機組將被淘汰。
對此,卓創資訊煤炭分析師韓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淘汰落后產能,進行環保改造,這本身就需要大筆投資,也會相應降低煤炭發電的經濟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