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4 21:27:31
4G時代被移動搶走1億用戶的聯通努力做亡羊補牢的功課,試圖通過補強線下渠道發展更多4G用戶。5月13日,聯通罕見地宣布拿出20億對單個手機品牌做補貼,與金立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聯通副總經理熊昱表示,聯通看到自身線下能力的不足,金立線下銷售能力將進一步拉動4G用戶增長。
每經編輯 孟慶建
每經記者孟慶建
4G時代被移動搶走1億用戶的聯通努力做亡羊補牢的功課,試圖通過補強線下渠道發展更多4G用戶。
5月13日,聯通罕見地宣布拿出20億對單個手機品牌做補貼,與金立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聯通副總經理熊昱表示,聯通看到自身線下能力的不足,金立線下銷售能力將進一步拉動4G用戶增長。
盡管補貼削弱,運營商依然有全國各省覆蓋面積最廣的渠道。與VIVO、OPPO類似,金立主要依靠公開市場獲得市場份額,與運營商少有交集。‘中華酷聯’解體之后,華為、小米在運營商渠道銷售成績依舊可觀,而聯想、酷派、中興銷量低迷,在運營商渠道不復有當年地位。“在手機廠商與運營商在渠道銷售能力和產品品牌維護的博弈過程中,運營商合作伙伴也在完成新舊勢力的交接。”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分析。
雙方補強線下渠道
2014年,國資委要求三大運營商逐漸降低營銷費用,彼時有人計算,移動、聯通兩家連續3年終端補貼減少400億。但在4G網絡升級換代時,中國移動從中國聯通手中搶走大量3G時代積累的用戶,聯通用戶數一度出現連續13個月下滑,局勢逼迫聯通尋找出路。
根據兩家運營商2016年一季度財報,聯通4G用戶數5930萬戶,月度凈增1515萬戶(4G用戶ARPU為人民幣約84元)。作為對比,中國移動4G用戶數已達3.7億人,月度凈增1614.8萬人,季度利潤239億元,平均每天凈賺2.6億元。對于聯通來說,4G超越移動幾無可能,但至少可以保證利潤。
隨著終端補貼的大幅削弱,原本依靠運營商迅速膨脹的“中華酷聯”陣營快速解體,與運營商渠道合作帶來的種種弊端成為手機廠商“吐槽”最多的話題。與運營商快速厘清關系的華為成功轉型,合作程度最深的酷派處境仍然尷尬。
眼下,知名品牌的手機廠商與運營商合作不再如往日緊密,主要體現在定制機的減少,運營商依然坐擁渠道優勢,但對合作機型干預能力降低。
聯通與金立這種依靠公開社會渠道的品牌合作,彼此得到的甜頭是什么?對于聯通,4G時代聯通需要拓展用戶,與金立合作能夠形成龐大的線下零售店體系,同時在定制機型上得到金立的支持;對于金立,聯通全國31省門店對金立線下覆蓋有補齊作用,同時,通過定制機型獲得大量補貼。
新舊勢力交接
營銷費用減少,讓運營商對終端補貼策略要求更加精確。在此次與金立合作上,聯通罕見的對單個合作伙伴提出近20億的銷售補貼。
事實上,如果回到兩年前,在運營商渠道基本看不到金立的影子,“中華酷聯”陣營基本占據了三大運營商絕大對數柜臺。隨著運營商補貼大幅削減、公開市場崛起,OPPO、VIVO、金立產品復蘇。中華酷聯逐漸擺脫低端機型對運營商渠道的依賴,布局中高端產品和公開市場渠道。
但盡管補貼削弱,運營商依然有全國各省覆蓋面積最廣的渠道,以聯通為例,聯通自營廳終端連鎖化規模突破8000家,而其他銷量合作廳和專營店更是多達13萬家,眾多中小型門店總數達到22萬家,覆蓋全國各級城市、鄉鎮、農村等主要通信市場,可以完成消費者從購機咨詢到手機入網的完整體驗。
在‘中華酷聯’陣營解體之后,華為、小米還在享受運營商渠道帶來的紅利。今年一季度華為出貨量超過2700萬,小米約1400萬。而聯想、中興、酷派在國內市場銷售日漸低迷,IDC數據顯示,聯想、中興、酷派跌出全球銷量前五名,在國內市場遠遜于在海外的表現,在運營商渠道也不復有當年地位。
“與運營商合作能夠享受渠道優勢和補貼策略,但是也要受到它的種種束縛。最近兩年,手機廠商與運營商之間圍繞著渠道銷售能力和品牌建設在博弈,在這一過程中,運營商合作伙伴新舊勢力在完成交接。”王艷輝稱。
從運營商營銷立場上,低價手機對吸收新用戶最有利,但對手機廠商品牌傷害巨大。不過,此次雙方合作也體現了手機廠商與運營商合作話語權的提升。金立65%以上合約機型為1000元以上,其中2000元以上機型占到25%份額,599元以下機型占比30%。但是聯通高層也表達了,希望雙方在599元以下機型有更多合作。
金立2015年國內市場銷售3000萬臺智能手機,主要產品售價在2000元左右,來自賽諾中國的數據顯示,今年1-3月份,金立在中國手機開放市場的份額排在國內品牌前四名。“目前OPPO和VIVO仍以自有渠道為主,金立從公開市場涉足運營商市場,對銷量能形成明顯拉動,需要提防的是合約機沖量對品牌造成傷害,否則就是飲鴆止渴。”王艷輝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