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6-06-07 20:31:3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最新公告來看,包括恒大、碧桂園、融創3家已“過半”完成全年目標,像萬科、龍湖、雅居樂、旭輝等6家一線房企也均完成了逾40%的年度目標。
每經編輯 杜冉樂
每經記者 杜冉樂
樓市與地市的火爆,最開心的莫過于房企房企,趕上了購房政策相對寬松,銷售業績已經不能用“平穩”來形容。
6月7日,金地集團(600383,SH)公告稱,該公司前5月銷售攬金342.7億元,同比增幅137.3%。從金地布局來看,主要受益于典型一、二線城市房價大漲,這絕非孤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最新公告來看,包括恒大、碧桂園、融創3家已“過半”完成全年目標,像萬科、龍湖、雅居樂、旭輝等6家一線房企也均完成了逾40%的年度目標。
一位房企中層人士表示,年初以來,各地樓市加速回暖,尤其是紅五月之后,紅六月讓房企較為樂觀,推盤也積極。不少房企存貨已現缺口,拼命搶地成為熱點。
房企各自暗曬成績單
近來,銳理數據傳出一份西南某大型房企對合肥子公司積極踐行集團東進戰略取得突破性銷售成果的通報表揚,核心內容為該分公司比集團計劃提前十多天開盤,單日定購銷售6.8億元。
記者查詢了解到,該大型房企布局合肥的一個單盤項目單個月銷售10.1億元,首開收購率達92%。
最近兩個多月,合肥樓市本身就有些火爆,后經國家統計局權威數據再次披露,尤其是4月新房與二手房的房價環比摘下全國“雙冠王”,讓外界對這座中部地區的省會城市更刮目相看。
以融創為例,今年前5個月實現合約銷售金額460.8億元,其中合約銷售金額417.7億元,合約銷售均價約2.077萬元/平方米。融創集團一位高層向記者表示,融創專注于一二線核心城市的高端精品打造,對產品定價一直很有信心。
按照年初融創高層對外披露的800億元年度目標,前五個月該房企已完成全年銷售任務的57.6%。
與融創相比,同樣屬于一線房企的恒大、碧桂園也毫不示弱,比如恒大前5個月銷售攬金1104.4億元,已完成全年目標2000億元銷售任務的55.2%。而碧桂園前5個月攬金955億元,其中僅5月份就攬金368.3億元,占全年銷售1680億元的56.8%。
從目前現有公開資料來看,融創、恒大與碧桂園成為前5個月就跑步完成全年目標過半的龍頭房企。
記者注意到,保利地產前5月簽約金額836.49億元,同比增長66.01%,而萬科前5個月銷售攬金1476.7億元,與其全年3000億元的年度目標相比,已完成了49.2%。萬科某區域高層表示,6月份萬科各類產品供給很充足,可以說是供銷兩旺。
按照原計劃,穩中求進者如龍湖集團全年目標是640億元,上半年完成40%,但最新公告顯示,該房企前5月已攬金302億元,目標達成率為47.1%。
除此之外,像旭輝、時代、龍光等一線房企,前5月份完成全面目標率均在40%以上。即便如富力地產,外界對其發展節拍雖多有詬病,但其前5月也累計銷售逾240億元,占全年目標34.1%。
補倉、推貨兩不誤
金地集團于6月7日披露前5月份銷售業績“飄紅”與推盤、儲地等一攬子利好消息,但頗具戲謔味兒的是,金地集團當天股價并未受此刺激“飄紅”。
數據顯示,金地集團前5個月累計簽約金額342.7億元,同比增長137.3%,累計實現簽約面積233.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2.4%。在當前已披露最新銷售業績公告的房企中,金地銷售吸金能力同比增速可謂“最猛”了。
銷售業績如此優秀,但金地集團似乎仍然馬不停蹄,不敢絲毫存懈怠之感。金地集團公告稱,預計6至7月份新推或加推項目大約31個,廣泛分布于廣州、東莞、上海、天津、青島、南京、揚州、杭州、鄭州、昆明等一、二線城市,以及紹興、金華等個別三線城市。
今年一季報顯示,報告期末,金地集團存貨價值大約818.7億元,比年初僅新增了40億元,而去年金地就銷售了617億元貨值,今年目標雖不確定,但補倉成為必然。4月至今,金地先后在杭州、東莞、蘇州等地頻繁拿地。
與金地一樣,萬科、龍湖、雅居樂、時代地產等一線房企拿地補倉較為積極,甚至不惜搶地王。以雅居樂為例,去年年報顯示其存貨同比已略顯下降,6月初即在鄭州搶下地王,而萬科5月底與6月初先后在成都、廈門等地搶下新地王。
龍湖集團北京一位內部人士表示,該房企將會持續關注城市地圖和客戶細分研究,深耕北上廣深、成渝、杭州、南京、廈門、蘇州等一線及領先二線城市,在土地市場以頻率換概率,不放過每一個獲取優質土地的機會,不爭貴地,適當開放合作。
新城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表示,土地作為房企的原材料,要繼續發展壯大,他們就必須拿地,尤其是拿下優質土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