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14 09:18:00
在國內監管政策不確定,以及優質資產爭奪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P2P平臺開始布局海外市場。昨日(6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包括新聯在線、點融網、陸金所等P2P平臺相繼宣布“出?!保蛞砸M國外優質資產,或以設立合資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等方式開發海外市場資源。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在國內監管政策不確定,以及優質資產爭奪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P2P平臺開始布局海外市場。
昨日(6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包括新聯在線、點融網、陸金所等P2P平臺相繼宣布“出海”,或以引進國外優質資產,或以設立合資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等方式開發海外市場資源。
“在國內優質資產開發愈加困難的環境下,有一些P2P網貸平臺主動選擇了‘走出去’戰略。”盈燦咨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分析指出。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亦向記者坦言,能夠進軍海外市場的平臺需要具備一般平臺所沒有的資源,比如國際化人才、充實的資金等。
主要有三種方式“走出去”
近來,互聯網金融行業海外市場的爭奪之戰硝煙四起。
6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市場上的P2P網貸平臺開拓海外市場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以設立合資公司的形式進行海外市場擴張,比如點融網;二是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推動業務開發,例如新聯在線;三是引入海外資產,以宜信、陸金所為代表。此外,還有不少平臺謀求海外上市等。
其實,早在2013年新聯在線在成立之初就直接將平臺開設到新加坡等地,去年底又在柬埔寨設立運營機構開展業務。
“希望以新加坡為中心,輻射整個東南亞市場。”新聯在線人士早前表示。
此外,去年9月,宜信宣布將在海外資產配置服務中推出P2P產品,幫助投資人對接海外P2P機構的優質資產;陸金所也透露或將以基金形式引入海外P2P機構的優質資產項目,銷售給國內投資人;今年5月,陸金所控股與丹麥盛寶銀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寶銀行)簽訂戰略合作意向協議,共同宣布雙方將圍繞開放API、交易基礎設施創新、個性化交易體驗等方面開展合作,在海外為客戶提供先進的全球多資產交易配置服務。
對此,陸金所控股首席執行官計葵生表示:“近幾年,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表明國人的投資理財需求已經上升到了全球層面。陸金所控股希望利用新的科技和模式,向客戶提供從海外到海外市場的國際化服務,滿足不斷增加的機構和個人海外投資需求。”
此外,點融網已與韓國十大財團之一的韓華集團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并宣布:雙方就擬成立合資公司項目一事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正式開展海外擴張計劃;麥麥提亦與美國的四個教育機構(Data Application Lab、Offeright、Wall Street Tequila、Unicareer)及LA Fast Auto華人車行合作等。
多種原因導致出海求發展
值得注意是,雖然國內P2P行業持續出現一些問題,但是行業的認可度在逐步提高。從交易規模來看,行業整體還是呈現平穩增長態勢。
來自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5月P2P網貸行業實現了1480.17億元的整體成交量,較2016年4月環比上升了3.44%。
那么,P2P網貸平臺紛紛選擇出海的原因何在?
“國內P2P網貸政策一直沒有最終落地,法律上的不確定性,讓大平臺對合規風險存在顧慮,業務的發展速度也因此有所放緩。相比較而言,東南亞地區對于P2P合規進程的發展更快,從這點看來,海外市場發展自然有其優勢。”點融網創始人、聯合CEO郭宇航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
據了解,4月29日,印度向社會發布了鼓勵網貸的相關政策,未來可能加快這方面的規范。印度和P2P相關的公司已經開始迅速發展。馬來西亞證監會也出臺了牌照管理辦法,已經給6家P2P公司發放了牌照,P2P可以合規經營等。
郭宇航還進一步表示,宏觀經濟層面的問題也是比較重要的原因。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實體經濟下滑下壓仍然較大。對于經營性貸款,各大平臺是非常謹慎的,個人的消費信貸今年會是非常大的藍海市場。但是,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大家對于優質借款人的爭奪未來也會趨于白熱化。就此而言,其他地方的P2P剛剛起步,技術上的準備相對不足。一些技術驅動型、相對領先的平臺有較大的先發優勢,可以利用成熟的技術平臺和當地的合作伙伴迅速結合發展,并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當前國內市場存在優質資產不足及同質性的問題,同時競爭方在持續增加,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銀行等不斷涌現。另外,國內信貸資產由于經濟環境的影響而導致風險在不斷增加,機構資產組合中勢必要加入低風險資產來對沖,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在經濟復蘇中證明其資產的穩定性、安全性價值,相信這些是眾多企業選擇進入海外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網貸315 CIO李子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