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21 22:52:13
在經營壓力下,公司決定,擬終止子公司成都華聯旗下所有商業零售業務,業務范圍包括成都華聯自營的商業零售業務以及其子公司四川鼎龍服飾有限責任公司所經營的商業零售業務。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麗
每經記者 黃麗
因經營不善,在成都扎根了22年的老牌企業成都華聯商廈(以下簡稱成都華聯)已進入關店倒計時。
6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位于成都核心商圈建設路段的成都華聯商場內外貼滿打折促銷的字樣,商場5樓品牌已經全部撤離。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昨天(20日)五樓的品牌已經撤走,今天要開始撤四樓,29號就要全部搬走。”
成都華聯是大通燃氣旗下零售商業資產全資子公司,據公開財報數據顯示,已連續三年營收和凈利雙降。記者注意到,不久前,以城市管道燃氣和商業零售為主營業務的大通燃氣對外公告稱,公司擬終止成都華聯旗下所有商業零售業務,主營業務將從“城市管道燃氣和零售商業”雙主業變為“城市管道燃氣”單主業。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5月,大通燃氣還曾使用募集資金4224萬元向成都華聯增資。短短一年,由“增資”變成了“終止”,不免讓人對公司戰略決策產生疑問。上海杰賽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前后做出相反的戰略決策,說明某一次是做出了不太科學的決策,公司管理層也應該對此負相應責任。”
21日,記者致電大通燃氣董秘辦,未能就上述問題獲得公司回應。
經營22年成都華聯關店調整
百貨零售業不景氣,成都老牌商業企業成都華聯也未能幸免。21日中午,成都華聯商場里的消費者并不多。多位商場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這里的所有品牌將全部撤出,商場將進行重新改造。
1994年3月,成都華聯商廈被全國華聯商廈集團吸收為在西南地區的第一家成員單位,同年5月正式亮相。此后,成都華聯還在2010年閉店重裝,據成都華聯官網介紹,重裝亮相后的成都華聯商場定位于“西南首家概念型精品百貨”,并提出“生活+”理念。成都華聯深耕成都市場多年,在成都百姓中知名度較高。
但記者注意到,或許是因年歲較久,成都華聯內部設施與其他新興商場比,已經稍顯陳舊。而與成都華聯相隔不遠的商場百貨也越來越多,包括SM百貨、伊藤洋華堂百貨、萬象城、339歡樂頌等大型商場都與之直接競爭。
“公司商業零售業務的經營情況近年來每況愈下,并且出現了虧損幅度加劇的趨勢。”大通燃氣在6月13日的公告中坦言。
大通燃氣給出的業績數據顯示,近三年公司商業零售業務營收和凈利呈雙降,其中2013年至2016年1~3月的商業零售業務收入分別為3.20億元、2.96億元、2.73億元和6798.65萬元;鼎龍服飾及華聯商廈母公司(除東環酒店)2013年至2016年1~3月的凈利潤分別為296.74萬元、255.91萬元、-484.30萬元、-100.85萬元。
在經營壓力下,公司決定,擬終止子公司成都華聯旗下所有商業零售業務,業務范圍包括成都華聯自營的商業零售業務以及其子公司四川鼎龍服飾有限責任公司所經營的商業零售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報道稱,成都華聯已經與韓國企業衣戀集團達成合作,攜手打造成都首個City Lifestyle Mall(城市生活廣場),是衣戀繼去年8月成功牽手百盛商業集團在上海打造中國市場首間City Lifestyle Mall之后的又一次全新嘗試。
商場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進駐的是韓國的公司”。記者隨后向成都華聯一位相關負責人核實這一說法,對方表示,“現在還核實不到,最后還沒確定,一切以公告為準。”
不過該人士亦稱,不管跟誰合作,商場都要做出調整,“要適應社會的變化”。
一年前剛獲母公司4000多萬增資
大通燃氣表示,未來公司將從“城市管道燃氣和零售商業”雙主業變為“城市管道燃氣”單主業,與此同時,公司將利用商業資產管理所產生的利潤和現金流重點支持符合戰略發展方向的能源業務的發展。此外,大通燃氣還變更了2013年募集資金的投資項目實施主體。
記者梳理資料了解到,大通燃氣自2006年涉足城市管道燃氣業務,公司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燃氣供應極其相關收入占全年營收比重的24.23%,商業零售收入占64.82%。其中,盡管燃氣業務占比不高,但為公司貢獻了較多業績凈利潤,據悉,大通燃氣已有的大連和上饒兩家天然氣公司在2015年貢獻凈利潤合計1373萬元,同比大增49.25%。大通燃氣2015年全年凈利潤為1207.78萬元。
大通燃氣似乎也早已將戰略重心轉移至城市管道燃氣業務。公開資料顯示,公司2016年已經完成了非公開發行股票,取得了旌能天然氣和羅江天然氣各88%股權,同時,還投資6172萬元參與亞美能源IPO,拓展天然氣上游,并與睿石投資成立產業基金,首期規模15億元。公司在2015年年報中也表示,公司逐步通過收購整合向燃氣全產業鏈拓展。
不過記者注意到,大通燃氣曾兩次向成都華聯增資,而最近一次增資離宣布終止零售業務僅相差一年。
2010年,大通燃氣曾向成都華聯增資4630萬,成都華聯注冊資本由1370萬元增至6000萬元;此后,2015年,公司使用募集資金4224萬元向成都華聯增資,其中:增加注冊資本2400萬元,增加資本公積1824萬元,增資完成后,成都華聯的注冊資本由6000萬元增加至8400萬元。
短短一年,就由“增資”變成了“終止”,不僅讓人對大通燃氣管理層的戰略決策產生疑問。王智斌向記者表示,企業增資,一般是擴大對該公司業務的投資或者持續看好行業發展,“但若行業、政策未發生重大變化,公司前后卻做出了相反的戰略決策,說明前后某一次是做出了不太科學的決策,公司管理層也應該對此負相應的責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