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27 01:14:27
“生命藍光”,這顆種子多年前便植在了楊鏗心里,到今天,外界已經能看到種子驚人的成長痕跡。
6月24日,四川大學中、美雙料院士張興棟教授團隊與藍光發展(600466,SH)攜手生物材料產業創新升級及3D打印戰略合作發布會在成都舉行。
會上,藍光發展旗下成都迪康藥業確立了與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生物醫學材料、植入器械、臨床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藍光發展自上市后正式確立了‘人居藍光+生命藍光’的雙輪驅動戰略,其中‘3D生物打印+生物醫藥’構成了生命藍光戰略布局。我們希望通過和張興棟院士在生物材料領域的合作,借助其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研發實力,創新升級生命藍光板塊,擴大其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表示。
會上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藍光借道與國際一流科技合作構建的產業鏈,推動科技產業化和商業化的落地,這里面值得關注的是產業和資本價值的釋放。
“雙+”再落地
在藍光發展的“雙輪驅動”核心戰略下,筆者梳理發現,其曾先后與國際再生醫學研究應用與規范聯盟主席康裕建教授,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周惠興教授等科學家,英國鄧迪大學、四川大學等專業院校機構達成合作,試圖通過“核心技術+資本”、“科學家+企業家”的“雙+”合作模式,把“生命科學”發展成集團支柱產業。
而這次藍光的合作方張興棟院士,資料顯示,是新任國際生物材料協會主席、國際知名的生物材料學家、中美雙院士,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概念,并首(獨)創了新一代人工骨技術,在生物材料學科領域建樹頗豐。
“這次和張興棟院士的合作,既是‘雙+’模式的再次落地,也是借助張興棟院士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研發實力,創新升級生命藍光板塊,并助力中國生物材料進入國際先進水平。”楊鏗表示。
具體到合作細節,筆者注意到,通過此次戰略合作,張興棟院士在生物材料的多項國際領先技術將與藍光嫁接。“同時為匹配技術和產品,藍光生命將建設一流的生產管理能力和全國化的營銷能力,擴大生物材料產業化發展。”藍光生命科技集團總裁任東川表示。
這番發言值得回味。現場張興棟就指出,生物材料涵蓋了齒科、血管支架、植入式醫療器械、骨科等多個領域,而全球每年植入一件以上生物材料及其終端產品的患者以億計,應用市場和產能效益空間都很驚人。
而一直以來,藍光借力“張興棟”等國際先進科技力量,促進生物材料產業鏈的形成,無疑就是試圖通過產業資源整合優勢,分羹這一巨量空間。
舉個例子,此次合作將直接利好藍光發展旗下迪康中科在高分子可吸收生物材料領域的原料及產品產能擴大,預計今年,其在醫學防粘連可吸收(膜)釘產能和利潤方面,將實現大幅增長,加入行業領頭羊角力。
“這些成熟且已獲生產批準進入銷售環節的產業,將成為藍光發展重要的業績支撐。未來投資并購項目也將圍繞相關方向展開,擴大公司營收和利潤規模。”任東川就表示。
“產業鏈”引動“價值鏈”?
顯然,目前“生命藍光”的打法是科技資本化,而在“雙+”模式的語境下,“產業鏈”便意味著“價值鏈”。
筆者注意到,近年藍光在生命材料的創新升級和3D打印的商業化落地等方面投入持續加大,借道重組借殼強化資本實力后,藍光對藍光英諾實施的1.65億元資本增資,也重點投向3D打印領域。
據介紹,目前在3D打印領域,藍光已落地了3D影像中心、血管動物實驗等商業化實踐,今年4月通過在貴安新區創建大健康3D打印產業園的契機構建“貴安模式”,6月13日則與昆明市政府簽署有關3D生物打印、醫療影像大數據等一攬子戰略合作協議,落定了3D生物打印商業化的“昆明模式”...
“藍光發展已在生物醫學材料、3D生物打印領域建立起完整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鏈模式,藍光發展將以不斷的技術合作和商業化發展夯實生命科學板塊,推動醫學3D生物打印和大健康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楊鏗表示。
實際上,近年介入大健康領域的上市公司大幅增長(2015年約百家新增),A股市場上大醫療、大健康的龍頭股也深得市場之心,市值和市盈率均有良好表現。
而大健康已被確認為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此前國務院文件就要求“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要達到8萬億元以上”。
這都意味著,誰搶先在這一領域探索出成熟模式,誰就能分到萬億產值和資本市場高市值的最大一杯羹。
“藍光通過與國際一流科技的合作構建產業鏈,形成對產業化的推動和技術商業化的落地,其中產生的產業價值和資本價值,都值得關注。”會上不少業內聲音表示。文/婷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