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7 03:49:07
成立于2001年5月的銀華基金稱得上是幾乎見證、參與了整個基金業和中國資本市場風雨兼程、漸臻佳境的歷程。在15年砥礪同行的發展過程中,銀華基金始終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在總經理王立新的帶領下透露著一股穩健、務實又不失銳意創新的氣質,在一派野蠻生長的市場環境中站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公募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始于1998年,到今年正好是18年。對普通人而言,18歲象征著成人禮的到來,對于一個行業也同樣如此,公募基金行業就在這18年中完成了從0到1、從1到萬億規模的跨越式發展。
成立于2001年5月的銀華基金稱得上是幾乎見證、參與了整個基金業和中國資本市場風雨兼程、漸臻佳境的歷程。在15年砥礪同行的發展過程中,銀華基金始終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在總經理王立新的帶領下透露著一股穩健、務實又不失銳意創新的氣質,在一派野蠻生長的市場環境中站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懷著這樣從容的心態,基金行業元老王立新顯然是一位深諳舍與得、堅持守正穩行的帶頭人。也正是在他的主導下,銀華基金從成立初期的空白起步,平穩起航、穩步發展,目前已是資產管理規模超過5000億元、擁有全牌照并邁步走向公募基金行業資產規模前列的優秀代表了。
站在基金行業18年、銀華基金15年的新起點上,通向未來的道路似乎可以無限延伸并且相當多樣化,可能性也有無數種。但王立新和他帶領下的銀華非常清楚自己的路在哪里。
在野蠻生長的市場中堅持“長跑”
根據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末,國內公募基金總規模已突破8.3萬億元,特定資產管理和專戶子公司業務規模已達到12.6萬億元。
中國基金行業發展到今天,大致經歷了萌芽、規范發展和高速擴張三個階段。從1998年起步到2000年,中國基金業管理的資產規模占GDP的比重還不到1%。而到了近幾年,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快速上漲的行情,整個行業資產規模曾經一度達到GDP的近13%。進入下一個十年,中國基金業很可能會出現規模超過萬億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
這個發展勢頭,用“突飛猛進”乃至“野蠻生長”來形容應該也不為過。
2001年5月28日,作為中國第14家基金公司的銀華基金成立了,王立新在次年加入,并于2006年擔任總經理至今。在這短短十幾年中,銀華基金不僅親身參與和見證了基金行業從無到有、從篳路藍縷到波瀾壯闊的全過程,更是在歷史的打磨中煉就了自己獨特的氣質。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是老子《道德經》里王立新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他說,“生而不有”,是指事物產生了不據為私有;“為而不恃”,是指不要做了一些事情就自恃有功勞;“功成而弗居”,是指做出了一些成績,不要到處標榜。
中國有句諺語叫做“欲速則不達”,還有一句則是“厚積而薄發”,銀華基金顯然屬于后者。在歷史的跑道上,不斷有選手因為追求發展速度和規模而被自己絆倒,銀華卻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穩地走到了現在的位置。
翻看銀華基金交出的這張成績單,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數據:逾5000億資產管理總規模、全牌照基金管理公司、五度加冕“金?;鸸?rdquo;稱號,建立了覆蓋股票型、配置型、債券型、貨幣型、保本型和QDII基金的完善產品線,為數百萬不同風險收益特征和理財需求的客戶提供專業的資產管理服務,是業內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人資格、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業務資格、特定客戶資產管理人資格和社保投資基金境內委托投資管理人資格、保險資金投資管理人資格的全牌照基金管理公司。
王立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在合規和風險管理的基礎上追求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銀華基金最大的競爭優勢,也是銀華基金始終堅持的指導思想和經營理念。
“就投資管理特點而言,銀華像是一個‘長跑選手’。作為一個基金公司,我們應該堅持長跑,這意味著公司要保持扎實的基礎制度建設和可持續的業績。”他表示。
資管行業將迎黃金十年
銀華基金之所以能耐得住寂寞,從基金業的洪荒走到如今的輝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和準確預判。
例如,銀華曾經先后推出了國內首只規范運作的保本基金、首只實施基金份額分級制度的貨幣市場基金、首只以凈值體現收益的交易型貨幣基金等產品,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對行業發展、市場需求精確把握的基礎上。
而在基金業步入成立18年的重要關口,王立新對于這個行業有著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資管行業正在迎來一個黃金時期:“我自己判斷未來十年中國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可能就是資產管理行業。但這是大的資產管理概念,老百姓有錢理財了,在理財的觀念普及下,理財需求日益增加,促使理財工具、資產類別越來越豐富,所以,對行業來說,未來發展的空間和對市場發揮的作用應該會越來越好。”
怎么理解這些話呢?首先,雖然老百姓理財的需求和意識已經越來越強烈了,但絕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具體應該如何操作,更多的還是把錢存進銀行或者購買理財產品,這是最真實的市場情況。對此,王立新坦言:“這對我們有好處,但也說明普通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信任度方面還有問題。”
不過另一方面應該看到,目前機構化的趨勢正在日趨明顯。銀行理財部門的委外資金越來越多,銀行資產管理部門通過理財產品的形式從普通投資者吸收資金,再委托公募基金公司進行管理。另外,我國養老金入市已經提上日程,養老金持續入市不僅會增大基金管理規模,也給資本市場提供了最長期的資金,這對穩定市場、發揮機構投資者作用意義重大。
在這中間自然也蘊含著大量機會,而這些機會只屬于有準備的人。
銀華對此顯然認識得相當清楚,而且他們也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做努力和布局。
多維度創新 實現自我突破
熟悉王立新的人都知道,他的穩健并不能只是簡單地理解為“保守”,而是在他做了一番全面科學的研究、對行業深刻理解之后,找到的一種符合實際、更為平衡的發展路徑和管理哲學。
就像王立新自己所說:“創新與穩健經營并不矛盾。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和障礙需要創新,比如事業部制的創新、激勵機制的創新以及投資策略的創新等等。但銀華不做短期行為或投機性的創新,只做可持續性的創新。”
或許這也能很好地解釋了,為何銀華在業內一貫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不急不躁、穩扎穩打,但又切切實實地推出了很多行業創新和領先的產品。這兩種特質在王立新的帶領下被完美地中和在了一起,成就了一個穩健卻不保守、創新卻不冒進的銀華基金。
而當下,面臨著基金業的成人禮和資管行業黃金十年的到來,銀華自身也在不斷尋求突破,從多個維度入手實現創新。
例如,在產品設計上,銀華基金以投資策略為驅動,從未來的投資機會這個角度來設計和發行產品,從而實現創新。前面提到的保本基金、分級基金等都是在這樣的創新理念和機制下設計出來的。
而在人才管理上,王立新非常推崇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認為除了建立制度、紀律,企業也要讓每個員工發揮自主性,不能管得太死。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經營模式也對他的管理思想有了更多啟發,銀華正在考慮在體制內提供條件鼓勵員工創新。
隨著機構化理財、國際化和投顧服務成為基金行業的新方向,銀華基金現在也在進行創新和積極布局。王立新表示:“智能投顧在國外發展比較快,國內尚未真正開始。而隨著線上業務的發展,基金公司可以在線為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投顧服務,提供管理工具和基金產品,以實現投資者資產的長期增值,我認為這是未來基金行業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階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