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7 03:49:12
國內最早的眾籌平臺點名時間,曾眾籌《大魚海棠》、《十萬個冷笑話》等文創作品,而今即將被互聯網金融平臺91金融收購。那么,收購后的點名時間又將如何定位?通過這一“老平臺”,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如今眾籌行業新的發展態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國內最早的眾籌平臺點名時間,曾眾籌《大魚海棠》、《十萬個冷笑話》等文創作品,而今即將被互聯網金融平臺91金融收購。那么,收購后的點名時間又將如何定位?通過這一“老平臺”,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如今眾籌行業新的發展態勢。
昨日(7月26日),91金融聯合創始人吳文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該項目我們溝通了大半年的時間,一直沒有披露這個事情,之后會有詳細的公告。”
他還進一步表示,點名時間收購過來之后,準備做文化創意產業眾籌。
不過,記者致電點名時間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客服電話時,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同時,記者發現,上面最新的一起眾籌項目時間顯示為2016年1月15日,且已標明籌資失敗。
實際上,作為國內最早的眾籌平臺,點名時間一度宣布放棄眾籌平臺定位,轉型為智能硬件首發平臺,可是,一年后又回歸眾籌。
對此,業內人士坦言,點名時間淡化眾籌的這段時間,京東、阿里等巨頭紛紛布局眾籌,眾籌行業馬太效應正在顯現。
●收購后將獨立運作
被收購的消息將曾經眾籌《大魚海棠》、《十萬個冷笑話》的點名時間,再度拉回人們的視野。
7月26日,吳文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我們溝通了差不多半年時間,部門目前還沒有宣布,之后會有詳細的公告。”
“項目溝通的過程還是比較曲折的,這里涉及自身業務的設計,也涉及到點名時間作為VIE結構公司如何整合,以及如何和公司現在的業務充分搭配等,溝通地比較費勁。我們希望低調地去做這個事情,爭取把事情做好。”吳文雄進一步坦言。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試圖聯系致電點名時間方面來就此進行求證,不過,其官網上所顯示的客服電話卻一直沒人接聽。點名時間微信公眾號上所提供的號碼也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
同時,記者還發現,其官網上面最新的一起眾籌項目顯示時間為2016年1月15日,且標明籌資失敗。
實際上,91金融旗下已經有自己的眾籌平臺——摘星眾籌,那么,收購點名時間之后又該將其如何定位?被收購后的點名時間,是否會作為一個子版塊納入91金融旗下的摘星眾籌平臺?
對此,吳文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會,點名時間會獨立運作,作為獨立板塊來運營,主要是做文化創意產業眾籌。”
一位分析人士亦也向記者分析指出,點名時間本來是做首發預售的平臺,收購之后至少可以幫助91金融強化眾籌領域。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份,點名時間已經幫助1074個創意項目發起眾籌,成功籌集資金突破5321萬元,其中就包括一大批明星文創項目,比如《大魚海棠》、電影《十萬個冷笑話》、萌貓網劇《大俠如風》、漫畫《滾蛋吧腫瘤君》等。
吳文雄在今年年初就曾表示,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已經進入到一個很好的風口期,其平臺將在2016年大力開拓眾籌領域業務,發展出版、智庫、影視等文化創意產業等。
●電商巨頭掀起行業馬太效應
作為國內最早的眾籌平臺,點名時間成立于2011年5月,模式與美國眾籌平臺Kickstarter相似。
2014年,上線三年的點名時間突然宣布將放棄眾籌平臺的定位,轉型為智能硬件首發平臺。
當時,點名時間創始人張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點名時間從一個純粹眾籌的平臺轉型成為智能硬件首發平臺,初衷沒有變。”
他還進一步表示,在點名時間,發起人能籌集到的不僅僅是錢,還有其所需要的資源。公司不會把眾籌的模式給剔除掉,但它只是點名時間眾多鏈條上的一個環節。
不過,一年之后,即2015年8月,點名時間又決定回歸眾籌,把以前說不做的事情再做起來。
對此,張佑表示,點名時間將回歸到原始的、原汁原味的眾籌模式。也就是國外Kickstarter、Indiegogo專注于產品原型、試模階段的模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點名時間淡化眾籌概念的那段時間里,京東、阿里巴巴等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開始競相布局眾籌行業,推出自己的眾籌平臺。
可以說,輾轉起伏三年,點名時間由2011年的行業第一籌資額,漸漸落后于背靠電商巨頭的京東、淘寶和蘇寧三大產品眾籌平臺。
來自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眾籌行業成功籌資額超千萬元的眾籌平臺達37家,其中籌資額超億元的平臺達到8家。京東、淘寶、蘇寧以及騰訊等巨頭旗下的眾籌平臺穩居上半年成功籌資額前五。
網貸之家方面人士還進一步分析指出,隨著京東、淘寶、蘇寧、小米等巨頭進場,中小平臺很難與擁有雄厚資源和資金的巨頭們進行抗衡,打出自身特色成為平臺能夠占據行業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有分析人士亦表示,眾籌行業大平臺依托自身或合作方的優質資源,開始構建閉環生態,樹立競爭壁壘,其影響力和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形成馬太效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