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01 00:55:3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記者 胥帥
7月的A股經歷了“過山車”,“忙忙活活”一個月又回到了月初的起點。盡管A股行情萎靡不振,但另一個市場——大宗交易卻是火爆非凡。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統計數據發現,7月的大宗交易成交金額達到825.9億元,環比6月份的741.39億元足足增長了11.4%。有意思的是,6月份有高達2583.4億元的市值面臨“解禁”壓力,而大宗交易渠道成為解禁股減持的一種途徑。而7月的解禁市值卻僅有1058.8億元,規模為年內第二低,但大宗交易市場卻創下年內新高。有私募人士表示稱,這意味著有實力的大資金看好市場,選擇在大宗交易市場“吸貨”。
7月發生1852筆大宗交易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7月份共發生了1852筆大宗交易,成交金額達到了825.9億元。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梳理數據發現,在7月之前,2月份的大宗交易成交金額最低,僅僅為223.1億元。而6月份的大宗交易金額最高,達到741.39億元。值得一提的是,7月份的大宗交易成交金額超越了6月份,環比增長幅度高達11.4%,這創下了今年以來的新高。
從折溢價的比例看,大宗交易市場折價交易的筆數達到了1682起,其中銀禧科技的折價率高居榜首,達到了18.21%。而對應的溢價交易共發生了107起,其中溢價率最高的便是飛馬國際,兩筆大宗交易的溢價率分別達到了19.1%、18.54%。
而從單筆的成交金額來看,民生銀行和美的集團的單筆成交金額均超過了10億元,排在7月大宗交易個股的前列。其中在7月14日,民生銀行發生了兩筆超過10億元的大宗交易,成交金額分別為40.4億元、34.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接盤民生銀行的買方營業部均是民生證券北京北蜂窩路。
在大宗交易市場上,機構是買方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屢屢有大手筆接手或賣出上市公司股份。在7月份,機構共在大宗交易市場買入了49只個股,成交總額高達146億元。其中機構搶籌美的集團的行為最為兇猛,美的集團的大宗交易成交總金額高達53.1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這筆交易發生在7月4日~22日,這期間美的集團股價上漲了13.29%。
從機構持倉的偏好來看,醫藥行業無疑是機構最為關注的重點。在7月,機構從大宗交易市場分別買入了康恩貝、康美藥業、冠昊生物、信邦制藥等多只醫藥股。其中買入金額最多則是信邦制藥,達到6億元,其次是買入了5億元的康恩貝。另外康美藥業和冠昊生物的買入金額均超過了1億元。
7月解禁市值居年內低位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注意到,6月份大宗交易活躍的一大因素便是“解禁股”復出。高達2583.4億元的市值在6月份面臨“解禁”壓力,股數規模和金額僅次于全年最高的12月份。
受增減持規定影響,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大額增減持行為主要還是通過大宗交易市場來進行。但是在7月的解禁市值卻僅有1058.8億元,解禁股份為88.37億股。值得一提的是,7月的解禁市值金額僅高于10月,為年內單月的第二“低谷”,解禁市值為年內第二低。但7月的大宗交易市場卻創下年內新高,“拋開7月底的那次巨震來講,其實整個7月的行情算是不溫不火。很多大資金都還是看好未來的行情。”成都本地一私募人士分析稱,大宗交易市場的參與方都是資金實力雄厚的買主,為了降低二級市場的交易成本,他們也愿意通過大宗交易來加快“吸貨”腳步,“大宗交易的市場火爆也反映出這類資金的進場意愿,在完成‘吸貨’后就有進一步拉升股價的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