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01 21:41:19
7月31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用“金融科技”來代替“互聯網金融”說法的改變,沒有必要也沒有什么意義。互聯網金融的落腳是金融,Fintech的落腳是科技。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Fintech、區塊鏈……正在代替互聯網金融成為新的“熱詞”。
7月31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用“金融科技”來代替“互聯網金融”說法的改變,沒有必要也沒有什么意義。互聯網金融的落腳是金融,Fintech的落腳是科技。
“科技金融,從實驗室到市場,實際上是經濟發展和結構變遷的最重要動力,也是打破制度剛性、結構剛性的重要力量。”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也分析指出。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金融科技中,區塊鏈技術備受互聯網金融企業“青睞”,比如螞蟻金服嘗試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公益場景、宜信6000萬美元投資區塊鏈技術公司Circle等。
不過,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則表示,區塊鏈的投資前景,應該說是審慎樂觀的,未來應該有較大空間。但同樣存在風險隱患,比如智能合約的可靠性,也必須經過專業、權威的審核和認定,預先防止漏洞。
Fintech監管尚無公共的標準
今年來,許多互聯網金融公司搖身一變,成為“金融科技公司”。
7月31日,楊凱生在上述峰會上坦言,“現在也許是互聯網金融的形象和信譽受到了一定程度污名化的影響,一些人不約而同用‘金融科技’來代替‘互聯網金融’。希望通過說法的改變,實現與原有一些叫法的區隔。我認為這沒有必要也沒有什么意義。”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互聯網金融在國內已經廣為人知,一定程度上有通俗易懂的特點,而且對于內涵定義,也已經有了權威、規范的說法,個人覺得大可不必因為發展當中出現一些問題就改名換姓,“我們要摒棄對新名詞追崇的心理,不要一昧追時髦趕風頭,要看到事情的本質,只要從事金融業務,就要按照現行的金融從業規則辦,要接受必要的金融監管。如果還是在名詞概念上兜圈子,不利于總結經驗教訓,也不利于控制和減少發展過程中的試錯成本。”
其實,早在7月初,監管人士首次對FinTech給出明確的“定位”,即Fintech不直接從事金融業務,主要與持牌機構合作。
“互聯網金融的落腳是金融,Fintech的落腳是科技”。楊凱生分析指出。
宜信公司CEO唐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Fintech主要講的核心要義就是通過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讓金融變得更加高效、更加可觸及、更加具有包容性。它的組成部分包括支付、P2P網貸、眾籌、保險科技,就是用科技的方式讓保險更加高效、更加可觸及、更加適用性合理。還有機器人投顧、智能理財,區塊鏈等等,這幾大塊是金融科技的一個組成部分。”
廖岷也進一步分析指出,現在大家更多討論的是Fintech與銀行、金融機構怎么融合的問題,這是很好的趨勢。目前國際上對Fintech的監管,還停留在早期評估階段,沒有公共的標準。
區塊鏈技術或需3~5年才能真正成熟
值得注意的,區塊鏈技術目前成為廣大銀行業人士,互聯網金融企業新的布局領域。
先是宜信宣布其已經投資全球第一家獲得紐約州金融局頒發數字許可證的區塊鏈技術公司Circle。
7月31日,螞蟻金服首席技術官程立也宣布,螞蟻金服嘗試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公益場景。
“我們沒有想過要把這項當前技術領域最火爆的技術應用于虛擬貨幣的研究,相反,因為看中區塊鏈利用分布式技術和共識算法重新構造出的信任機制,更愿意把這項技術用在‘冷門的’公益領域。”程立坦言。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大概半年時間,國內已經先后有中國平安加入國際區塊鏈組織R3、香港AIA友邦保險加入R3、國內區塊鏈聯盟“金鏈盟”的成立、以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等一系列動作。
“區塊鏈的分布式功能,通過構建分布式數據庫系統和參與者共識的協議,能夠保護數據的完整性;時間戳功能,通過生成一定時間段的信息區塊以及區塊之間首尾相連的數據鏈,能形成可追本溯源、可逐筆驗證、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數據,每個參與者生成信息區塊的時候加蓋時間戳,能證明原創性和所有權的歸屬;非對稱加密功能,有利于保護信息的私密性。”李禮輝分析指出。
楊凱生也分析指出,從區塊鏈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確實有可能使互聯網的功能從信息傳遞轉化為價值傳遞。如果真能順利實現這個轉化,它對人們的經濟生活、金融生活乃至社會生活,將帶來遠比當下一般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更巨大的影響和改變。
不過,區塊鏈目前還處在萌芽期,在國內尚缺乏統一的協議和技術標準。
萬向控股副董事長肖風表示,從金融角度來看,區塊鏈在技術上仍然不夠成熟,尤其是在交易環節。個人預計區塊鏈技術可能還需要3~5年時間才能真正成熟。
談及監管,CircleChina世可中國CEO李彤則指出,區塊鏈和數據貨幣發展的話,應該是先拿牌照后做事,同時緊密和監管當局的合作。不僅在技術上提供支持,在應用上可以當一個先行的小兵來做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