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31 00:56:2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記者 宋雙
“分級基金死了”。
盡管去年底就已經“病危”,但這一原本屬于中國公募基金市場18年來難得的原創且獨有產品,曾經充滿著激情和想象力,卻因為股市大跌,杠桿的“原罪”,基金公司和投資者的聯手葬送,終于功難抵過,大勢去矣。
也許這是一場“你情我愿”的誤會。分級基金被過度營銷,給了不適合投資如此高風險產品的普通人群,普通人群不切實際的超高杠桿需求又增加了基金公司的供給輸出。但該配合B類份額演出的股市卻視而不見,大漲之后大跌,對的產品找不到對的人,所以這場誤會的結果是,一刀切,誰也沒得玩了。
很多事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同,但追根溯源,暴露的卻是相同而又永恒的矛盾:基金公司一擁而上隨行就市,卻與個人投資者風險收益不匹配。但之前沒有任何一次的矛盾爆發會如此激烈:營銷貨幣基金不會讓誰傾家蕩產,營銷債券基金不會,甚至絕大多數主動型權益類基金也不會,最早出海的幾只QDII基金或許也甘拜下風;而分級基金去年賣得如火如荼,下折的巨大風險已經超過了當時股票投資的損失,大量財富蒸發于一夜之間,人們懵了,驚動了管理層。
因此“分級基金之死”,并不只是一類產品的“消失”,而是給了行業一個徹底反思的機會:到底基金公司應該如何把握營銷節奏?到底投資者如何才能阻止內心的小惡魔?有一句話可能特別適合: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曾經親耳聽過一些很職業化的觀點,基金公司是商業機構,沒有義務在市場5000點時不發行分級基金,更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打贏規模之仗,尤其是競爭激烈的一二線大公司。這似乎無可厚非,在這種觀點面前,要是想提一提所謂的公募社會責任也是如鯁在喉。也許在這些觀點看來社會責任是行業光環,只是宣傳時拿來加分的,除此之外和自己無關。
雖然有這些觀點存在,但也有基金公司已經反思了分級基金,甚至反思得很早。去年5、6月行情最熱的時候就有公司留了一手,沒有跟風繼續扎堆發行分級基金,這就可能少了幾只下折的產品,所謂的良心基金公司當如是。
而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確實普遍缺乏自我認知。能夠清楚了解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太少,但渴望超高收益的卻太多:什么都不懂就敢買分級,渴望一次賺一套房,但自己脆弱的心理和資金實力卻根本虧不起一套房,這完全違背了風險與收益的守恒原理。要為自己理財確實很難,也許錢不多,但知識不能少,要不然炒股被割韭菜,買基金被下折,說不定忙忙碌碌一年到頭最終連通脹都跑不贏,還不得不感嘆生活真的太艱難。
不管怎么說,這一次分級基金被這個矛盾害苦了。公募基金風風雨雨18年,這幾乎是管理層第一次出手干預暫停某一類細分領域產品。其實,之前已經有許多循序漸進的控制展開,比如提高門檻申購分級基金必須5萬元起、限制股票型分級基金的杠桿倍數、多空分級產品難產和暫停所有分級基金注冊審批等,但最終還是祭出了殺手锏。管理層對于投資者的愛,雖然有些“粗魯”,但也急切和真摯。
如果午夜夢回,您忘記了下折的痛,懷念起分級基金;如果某一天市場反彈,您忍不住想念分級基金的超額收益,不要忘記,是基金公司和投資者聯合葬送了分級基金,它只是矛盾的替罪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