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6-09-19 08:28:48
近年來隨著國內金融牌照管制的逐步放松,擁有多個金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數量不斷增加。央企金控、地方金控、民營金控、互聯網類金融混業經營機構加速“跑馬圈地”,金融混業經營、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結合成為重要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至少成立了26家金控平臺。
近年來隨著國內金融牌照管制的逐步放松,擁有多個金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數量不斷增加。央企金控、地方金控、民營金控、互聯網類金融混業經營機構加速“跑馬圈地”,金融混業經營、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結合成為重要趨勢。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至少成立了26家金控平臺。其中,以地方政府為主要推手建立的金控平臺成長迅猛,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亦紛紛布局金融,積極吸納多個金融領域牌照。
“金控集團”正成為多家傳統行業類上市公司開啟轉型的“利器”,迅速引發資本市場關注。
各類金控平臺逐鹿天下
根據權威定義,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行業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因此金融控股公司的特征包括:混業經營;由一家母公司控股,母公司至多從事一種金融業務,也可以只是純粹的控股公司;各項金融業務由子公司獨立經營。
國泰君安非銀分析師劉欣琦將國內金融控股集團分成以下四大類:
第一大類是以央企為代表的全牌照金控。
除了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三家最早的綜合金控集團,還包括銀行系(工農中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央企產業資本(國家電網、中石油、招商局集團等),這些大型金融控股集團資產規模龐大、金融牌照基本齊全,并掌握核心產業和金融資源。
第二大類是以地方國資委整合地方資源成立的金控。
如上海國際集團、天津泰達控股、山西金控、廣州金控等,這類金控公司借助地方政府力量,通過證券化形成上市金融控股集團后,金控集團可以直接控制地方核心金融企業,掌握齊全的金融牌照。
地方政府的金控平臺證券化進程剛剛開始。劉欣琦分析,地方政府之所以力推金控平臺,可以提升國有金融資產的資本水平,提高區域金融業競爭力,也能實現地方上市平臺的“保殼”;供給側改革強調去產能、去庫存,改革過程中,傳統行業將面臨較大經營壓力,從而轉型開展金融業務以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第三大類是民營企業自發建立的金控集團。
目前布局較為領先的民營金控集團有泛海控股、萬向系、復星系等。民營企業通過建立金控平臺達到壯大集團實力,最終落實產融結合的戰略。
第四大類是互聯網巨頭涉足金融領域形成的小金控。
目前阿里和騰訊已經走在金融業務布局前端。金融業務牌照逐步放開,憑借著自身在賬戶、流量、數據、技術等多方面的優勢,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金融,落地對金融賬戶體系和數據信息的掌控,最終形成自身的“金融生態圈”。
“金融領域將會成為BAT三家手中億級賬戶變現的決勝之地。”劉欣琦分析稱。
上市公司轉型“利器”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金控集團”成為了多家傳統行業類上市公司開啟轉型的“利器”,迅速引發資本市場關注。
以原家用空調連接器的主要供應商之一的上市公司廣東華聲電器股份有限公司(002670)為例,自8月17日起,正式更名為“廣東國盛金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由“華聲股份”變更為“國盛金控”后,正發力打造全面金控平臺。
今年5月份完成國盛證券股權收購后,國盛金控近日宣布擬收購互聯網金融公司“北京快樂時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不超過6%股權,通過外聯方式擴大金融業務模塊,積極參與消費金融領域。
無獨有偶,另一家上市公司蓉勝超微也在邁向“金控”轉型之路。
今年上半年,蓉勝超微擬與香港亞美集團共同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公司持股75%;擬在前海新區設立商業保理全資子公司;擬與香港尚乘集團和深圳創盛資管設立合資全牌照券商,公司持股31%。蓉勝超微擬對粵港合資證券公司的出資由人民幣1.5億元增加至人民幣4.5億元。
劉欣琦判斷稱,在現有監管制度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以設立或控股子公司獲取金融牌照完善市場布局將是混業金融行業內部擴張與互滲的主要方式,綜合金融牌照精細運營的時代已來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