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1 01:21:46
9月20日,北京正式提出了戶籍制度改革方面的一攬子意見。比如,研究“戶隨人走”政策;取消農業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馮彪 張懷水
◎每經記者 馮彪 張懷水
繼積分落戶、居住證制度等改革舉措相繼出臺之后,昨天(9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提出了戶籍制度改革方面的一攬子意見。
《意見》提出,北京市將研究“戶隨人走”的戶口遷出政策,并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實施積分落戶制度,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在內全國已經有30個省份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具體為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黑龍江、吉林、遼寧、重慶、云南、甘肅、青海、福建、江蘇、安徽、貴州、四川、新疆、寧夏、浙江、海南、內蒙古、天津、上海、北京。各地戶籍制度改革中,普遍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區分。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勞動經濟學專家李長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革故鼎新,逐步降低了農民進城的門檻,戶籍藩籬逐漸松動。居民戶口主要解決過去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打破城鄉戶籍壁壘,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好多人認為農民失了身份就會失去土地,其實不是這樣。執行居民制度不是剝奪農民的財產,而是給予農民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待遇。”
“轉居民身份既不是變成非農戶口,也不是變成過去概念的城市戶口,而是以居民戶口來統稱,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城鄉居民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竹立家說。
●城鄉戶籍制度將合二為一
《意見》提出,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體現戶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建立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
據了解,農業戶口的權益包括可擁有承包地和宅基地,可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權。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實行征收或征用,可獲得征地補償。非農業戶口的權益主要是依附在戶籍上的一些社會福利,包括教育、醫療、就業、保險、住房等方面。
竹立家表示,取消城鄉二元戶籍,統一變成居民制度,是居住制度改革的重大進步。過去城鄉公共服務差異很大,取消城鄉戶籍制度轉而變為居民制度,其中最重要目的就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對農民來說,是有益的。
“取消城鄉戶籍制度,對于將來社會保障的統一,包括對農村貧困戶的扶持,對農民退休后的保障,都是一個基礎。以后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醫療制度的完善、教育均等化的完善,農民不一定愿意固守土地,很多人會到城里生活,特別是二代、三代,不愿意待在農村。而城里人退休后,愿意到農村去,也不會有障礙。這就是居住證最大的好處。”竹立家表示。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太元也認為,表面上看,這只是登記的改變,但實際上更重要的是權益的均等化。他指出,從程序上來說,登記的改變非常容易,難在教育、養老、醫療等各領域相應的配套改革。只有這些改革實現才能確保戶籍制度改革深層意義的實現。
●“戶隨人走”成改革關鍵詞
此次《意見》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總量調控,更加注重結構優化。按照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要求,嚴守人口總量紅線,著力優化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積極推動‘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不斷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
在建立戶口遷移政策統籌機制上,《意見》強調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適度從嚴的原則,推進建立各類落戶渠道和政策的統籌機制,分類完善落戶標準和政策,嚴格規范戶口審批管理。研究“戶隨人走”的戶口遷出政策。
竹立家認為:“‘戶隨人走’有利于提高北京人口流動的活力,并疏解中心城區人口聚集的問題。比如一些企業外遷,一些人戶口也會隨之外遷。而這背后是相關‘隱形利益’問題的妥善解決。”
“另外,北京目前依然存在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現象,從而導致一些人不愿意將戶口遷出,這些情況客觀存在,在接下來我們需要逐步加以完善,實現教育、醫療資源的均等化,將有利于戶籍制度的改革。”竹立家表示。
此次北京出臺的《意見》提出,嚴守人口總量紅線,積極推動“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不斷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加快建設全市實有人口和常住人口動態監測平臺,為城市管理和人口調控提供支撐。分類完善勞動就業、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衛生計生、稅務、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跨部門信息整合和共享。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此前全國一些省份都曾有“戶隨人走”相關規定。如2009年,福建省公安廳開展戶口整頓專項行動,規定人戶分離的情形下戶隨人走,主要針對工作調動戶口仍保留在原單位、高校學生畢業后戶口滯留學校、因城市建設導致原戶口登記地址消失等原因導致的人戶分離等情形。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戶口不是求職、就業的前置條件,所以一些居民去外地長期就業也沒有把戶口遷走。另外,由于現在動態的信息采集還不完善,所以人口流動的信息很難掌握,“戶隨人走”的戶口遷出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還存在難度。
竹立家認為,此次出臺的政策立足于北京市,在戶籍遷移方面的難度系數要小得多,而且“戶隨人走”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提高人口流動活力,實現資源的均等化。以后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由試點走向全國也必然是大的趨勢。
人口紅線
意見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
福利提升
截至2015年末,北京有174萬農民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為470元
現實狀況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六區人口同比減少11萬人,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同比均有所降低,但總量仍持續增加
人戶分離
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統計數據顯示,兩區戶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了約20萬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