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3 02:13:55
昨日(9月22日),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綠色金融核心要義就是把環保標準引入金融支持之中,企業發展不是單純以經濟效應為標準,而需要同時考慮環境問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綠色高效已成為礦業領域未來發展主調。伴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逐步體現,尤其是礦業及能源類企業亟待借助綠色金融市場實現產業轉型。
昨日(9月22日),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綠色金融核心要義就是把環保標準引入金融支持之中,企業發展不是單純以經濟效應為標準,而需要同時考慮環境問題。
“綠色金融發展前景廣闊,是金融發展的新趨勢。”他還進一步分析指出。
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7.2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的9%。
不過,曹遠征亦坦言,礦業及能源類等傳統企業在借助綠色金融實現轉型的過程中,可能會使得企業成本上升,進而對其經營狀況有一定影響。
能源類企業借綠色金融轉型
一方面實現綠色增長已成為經濟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中國礦業以及能源類企業也正在努力甩掉“污染”的帽子,借助綠色金融尋求綠色發展之路。
曹遠征向記者表示,綠色金融就是將環保概念應用到金融發展中,進而促進傳統高污染企業向環保方向轉化。
“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綠色金融就是為這方面服務的,用金融的方式重新安排資源。像礦業及能源類企業有很大污染源,只有往環保方向才能獲得金融支持,否則金融不會給其發放貸款,發展可能會受到很多限制。”他進一步解釋道。
那么,針對礦業及能源類企業,綠色信貸發放有怎樣的標準?
對此,曹遠征坦言,“在貸款安排方面,除了要考慮企業盈利能力,資產負債表方面之外,還要考慮對環保的影響,即貸款申請之時,還應該有環保部門出具環境評價這方面的材料,這也是貸款投放標準和依據”。
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也曾表示,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正在加快推進,金融機構將可以根據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采取差別化的投融資措施。
中國人民銀行、環境保護部等七部委早前聯合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更是指出,“將企業環境違法違規信息等企業環境信息納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立企業環境信息的共享機制,為金融機構的貸款和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中國綠色金融正引領全球
自2013年見頂后,中國煤炭需求連續兩年下滑。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2015年總煤炭需求同比下滑3.7%。
中銀國際石油及天然氣行業資深分析師劉志成表示,預測未來兩年煤炭需求仍將延續下滑趨勢。
由此可見,在煤炭需求下降的大背景下,像礦業及能源類企業借助綠色金融實現產業轉型更是難上加難。
對此,曹遠征坦言,轉型之中,傳統的礦業及能源類企業需要增加很多環保設備,這樣以來企業的成本勢必會上升,進而影響其經營狀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大的趨勢來看,雖然中國綠色金融起步較晚,但目前正在引領全球綠色金融的發展。
今年8月31日,上述七部委《意見》更是明確對包括綠色信貸、綠色證券市場、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等各要素的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提出了發展方向,并支持地方發展綠色金融,推動開展相關國際合作。
“前年,中國政府在巴黎協會上承諾2030年達到減排目標,今年G20峰會又將綠色金融納入議題等。”曹遠征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大氣污染狀況這兩年有很好的改善,正是因為有嚴格的環保標準。而綠色金融恰恰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發放貸款,即不夠標準就不會獲得綠色金融的支持。
此外,自去年底國內綠色債券市場正式啟動以來,綠色債券也呈現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發行人的綠色債券發行總規模已達195.46億美元,在全球綠色債券發行總量中的占比已達44.1%。
曹遠征分析,綠色債券為發行人提供了新的中長期融資渠道,是一種長期債務的安排,且更多地投放到發展新行業,更應有比較嚴格的環境評價標準。這其中,如果相對環保的企業會優先獲得發行資格,進而優先獲得金融的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