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6 01:36:36
專訪馬來西亞航空公司CEO彼得·貝柳:馬航已加大安保投入,未來很多機會在中國
◎每經記者 吳林靜
馬航MH370事件在航空史上敲響的安全警鐘注定長鳴,時隔兩年,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發展脈絡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今年6月30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任命彼得·貝柳(Peter Bellew)為首席執行官兼常務董事,彼得是自2014年馬航MH370航班和MH17航班接連失事以來任命的第三位CEO,他肩負確保馬航扭虧的重任。
昨日(9月25日),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間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馬航在“MH370后時代”的重整策略專訪了彼得。他表示,“我們沒有計劃做廉價航空,現在在做的是投入更寬敞的座位,調整經濟艙價格使更多消費者接受,公司新定位將為市場提供更好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在全球市場布局中,彼得表示,中國是馬航極其看中的版塊,未來馬航將從中國和馬來西亞市場獲得更多收益。
“安保問題對我們影響巨大”
環球飛行咨詢公司高級顧問理查德·伊萬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無法預測航空安全會在將來變得多么重要,因為眼前問題已經足夠嚴重。”
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總裁Tewolde GebreMariam(中文譯名高天德)表示,“航空安全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出行需要。”
在“聞安保色變”的航空業,馬航成為重災區。2015年7月,飛機事故數據中心(JACDEC)發布的2014年度航空公司安全排行報告顯示,由于MH370和MH17兩起重大安全事故,馬航位列世界十大最危險航空公司首位。
目前,馬航MH370的搜索工作還在繼續,盡管搜索面積超過11萬平方公里海域、時間跨度兩年半,但依然收獲甚微。彼得坦言,“對我們來說,安全問題非常重要。安保帶來的恐慌,在過去幾年對我們影響巨大。”
無論是馬航內部還是輿論,如何在航空安全上重建信心都是馬航必談的重要命題。彼得稱,“我相信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我們在安全保障上已經有了十足進步,我們將在未來每一天為之努力。”
彼得透露,馬航在事故后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安全系統,“以期能實時追蹤到馬航派出的每一架飛機。”同時,他建議機場應該適度減少航站樓的基建投入,轉而著力安保建設,并在安保方面與航空公司通力合作。
“我們不做廉價航空”
由于市場競爭激烈、運營成本過高,馬航自2011年就開始連年虧損。2014年MH370和MH17接連兩起空難事件,對這家航空公司造成致命打擊,大股東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宣布私有化馬航,以解決其嚴重虧損。2014年12月15日,馬航正式從吉隆坡交易所退市。
據當地媒體報道,今年8月馬來西亞政府鼓勵馬航向廉價航空轉型,有助于馬航獲得稅費優惠并節約運營成本。
“我們沒有計劃做廉價航空。”彼得斬釘截鐵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有非常好的商務艙和商務服務,馬航現在要做的是把現有商務艙項目做得更好,使座位更寬敞。”同時,彼得表示馬航將調整價格,“未來會提供更多低價座位。”
“但是,我們不是要做廉價航空,只是要提供更好價格和更優服務。”彼得強調,為彌補之前馬航受到的負面影響,“提供更好食物、更寬座位、更干凈的機場,以及提高準點率,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馬航在前一任CEO米勒的主持下,削減了6000名員工并淘汰部分客機,停飛了不少虧損長途洲際航線,再加上政府資助,“上個季度馬航獲得了很好的營收,但第二季度(實現盈利)會困難一些”,彼得預測之后一段時間馬航的業績依然會有波動。
彼得向記者透露,馬航重新修正了自己做“全服務航空”的定位。雖然這成為外界擔憂的焦點,但彼得表現得信心十足,還給出了重整時間表:力爭在2017年實現收支平衡,2018年達到盈利目標,2019年重返資本市場。
“未來將新開四五條中國航線”
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以及調整機型帶來的成本控制,成為彼得盈利承諾的兩大理由。
事實上,面對全球經濟下行,航空巨頭們都將增長潛力押在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據理查德·伊萬斯的研究,在現在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全球航空客運量增長率在5%左右,而中國為9%。
“中國市場非常龐大,我們相信會有很多機會在中國。”彼得同樣透露出對中國市場潛力的看好。彼得還提到了一項中國護照數量的統計數據,“此前統計顯示只有4%的中國人擁有護照,目前每年新護照增速在12%左右,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出境游,僅從流量看就是增長潛力巨大的市場。”
針對中國市場,馬航規劃未來一年將新開通4~5條新航線。彼得提到,“我認為其中唯一的局限性來自馬來西亞能夠提供多少住宿服務項目。馬航希望能開展更多商業合作,開發旅游潛力。”
開源亦節流,對于仍陷虧損泥潭的馬航來說,在客運量恢復的時期,需要做好成本控制的長期規劃。9月初,馬航開始與中國及其他東盟國家的航空公司談判,準備轉讓旗下6架空客A380飛機。
“運行A380,其成本和收益難以把握。”彼得提到處置這批飛機理由時稱,“A380還需經過更多測試才好投入使用。”由此,馬航正傾向購買其他機型,兼顧寬體同時滿足其控制成本的訴求。(實習生陳星對本文有貢獻)
專訪埃塞俄比亞航空CEO高天德:未來埃航的市場重心將放在亞太地區
◎每經實習記者 陳耀霖
“中國已經成為埃塞航空的最大市場之一。我認為,未來公司的市場戰略將把重心放在亞太地區。”昨日(9月25日),在四川成都參加第二十二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的埃塞俄比亞航空CEO Tewolde GebreMariam(中文譯名高天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直言。
作為目前非洲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CEO,高天德此次中國之行安排得十分緊湊。他表示,成都直飛埃塞俄比亞的航線正式簽署開通協議,意義重大。廣州到埃塞的航線,也即將每周再增加三班客運航班。
受益于中國及亞太地區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張,再加在非洲本土穩健的經營策略,埃塞航空在2015年超越了南非航空,成為非洲客運量最大的航空公司,并且營收和利潤率連續兩年成為非洲最高。
不過,非洲航空業整體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較低,并且目前非洲80%的國際航線也被國外航空公司壟斷。在應對國際競爭和市場開拓方面,高天德也有自己的考慮。
外國公司控制非洲八成國際航線
近年來,埃塞俄比亞航空在非洲發展勢頭迅猛,并一舉成為非洲規模最大航企。不過,高天德在向記者談起埃航的業績時仍然顯得憂心忡忡。
根據埃塞航空集團財報,近8年來,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持續保持盈利,這在大部分處于長期虧損的非洲航空公司中可謂“鶴立雞群”。2013財年是其表現較好的一年,整體營收達21.24億美元,利潤1.13億美元,較上一年幾乎翻了一番。2015財年,盡管受埃博拉疫情及戰亂等影響,其利潤也達到1.65億美元,較去年增長12%。
埃塞航空工作人員向記者出具的一份材料顯示,目前埃塞航空擁有機隊飛機數量79架,航線飛往93個國際目的地和20個國內目的地,是非洲唯一一家擁有超過50架飛機的航空公司。在其93條國際航線中,有51個國家仍然集中在非洲大陸,占比超過50%。
實際上,非洲整體超過80%的國際航線份額,仍牢牢掌握在國外大航空公司手中,這也直接導致埃塞航空未來開辟新航線面臨瓶頸。
對此,高天德表示,這種現象是不合理的,對非洲也不公平,但是要與之競爭十分困難。在這種現狀下,選擇與國外的航空公司聯合,才能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
“目前,非洲還是一個比較落后的航空業市場。”高天德直言,受制于經濟、恐怖襲擊等因素,非洲許多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不完備,因此有運量方面的限制。此外,還時常面臨空中管制。
近年來,原油價格下跌導致非洲產油國出現財政危機,以及埃博拉病毒危機導致旅游業慘淡等因素,都拖累了非洲航空業的發展。
高天德透露,埃塞航空也在贊比亞、加納、津巴布韋等國進行著相應的援助計劃,重點在于幫助其拓展國內航空市場,先共同把蛋糕做起來,埃塞航空在日后也能受益。
中國已成為埃航最大市場之一
雖然目前中國只有5條直飛埃塞俄比亞的航線,其中一條昨日正式達成開通協議,但高天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已成為埃塞航空的最大市場之一,他相信,未來埃塞航空的大部分市場,也將集中在亞太地區和非洲本土市場上來。
實際上,埃塞航空是第一家飛往中國的非洲航空公司。目前,埃塞航空在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每天各有一班直飛的客運航班。
高天德透露,10月8日以后,埃塞航空將在廣州每周再增加三班客運航班,以此消納廣東地區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除此之外,25日下午,從成都直飛埃塞俄比亞的航線也正式宣布達成開通協議,這也將成為四川開通的第二個直飛非洲的航線,并且其數量達到每周四班,超過了成都直飛馬德里、迪拜等熱門旅游城市的航班頻次。
對此,高天德表示,不擔心市場消納的問題,公司前期都做過調研,四個航班也不僅限于飛往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還有埃塞的其他城市。
“對于航空公司來說,現在做出開辟一條新航線的決定,也很不容易。”高天德透露,“過去一年,埃塞航空都在和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進行談判,最終今日(25日)‘瓜熟蒂落’。埃塞航空希望今后通過成都,能連接整個中國西部地區,使其成為在中國西部地區的樞紐。”
放眼整個亞太地區,高天德說,中國是非洲最大的單一貿易伙伴,也是對非洲直接外商投資額最高的國家。具體到埃塞俄比亞,中國也是對其輸出客流最大的國家之一,對埃塞航空來說,中國還有很大的市場增長潛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