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3 01:52:22
◎張敬偉
日前,歐佩克決定將日產量減至3250萬桶到3300萬桶,原油價格聞風攀升,布倫特基準原油每桶躍升至50美元左右。
10月10日,俄羅斯、委內瑞拉和沙特阿拉伯等國在此間舉行的第23屆世界能源大會上表示,支持歐佩克減少石油生產以提高油價。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隨即應聲上漲3.1%,達到53.54美元/桶,為過去一年最高。
那么,油價是否已經真正走出兩年多的頹勢,開始進入新的漲周期了呢?后市表現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場要重回當年的高油價時代,難度依然很大。
畢竟,時代變了,市場周期也在調整。產油國靠原油胡吃海喝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G20杭州峰會期間,沙特與俄羅斯兩大產油國不太明確的減產共識,也曾一度推升油價,但后市動力不足。本次減產共識,情況的確有所不同。
一是歐佩克內部兩大產油國沙特和伊朗達成減產協議,這說明歐佩克在用一個聲音講話。更意味著,伊朗解除禁運后以低價石油搶占市場,已經達到目的,未來低油價也不符合伊朗的利益。
二是沙特伊朗兩大產油國,在歐佩克內部具有強勢地位,兩國彌合地緣政治等方面沖突滋擾,在市場上發出共同聲音,凸顯歐佩克達成利益一致。
三是歐佩克內部繼續內訌,造成所有成員國財政危機。沙特因油而富也因油而陷入市場尷尬,這個國家已經沒有更多本錢,與歐佩克成員及其他產油國進行多敗俱傷的價格戰。
在清潔能源成為全球共識之時,《巴黎氣候協議》將進入實施階段。傳統的能源市場體系必然發生逆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供應不可持續,產油國面臨著產業轉型、市場升級的拐點考驗。其實,兩年多的石油市場戰,既是產油國的“內戰”廝殺,也是和美國頁巖油技術的市場搏殺。結果是,傳統產油國沒有一個是勝者。
解除禁運后的伊朗算是異數,但也是在長期不能出口石油后的饑不擇食,低迷的價格對該國也不可持續。美國頁巖油井,雖然關閉了不少,但對該國新技術并無多少影響。而且,美國也給其他產油國來了最痛一擊,美國也開始向全球市場出口石油。
油價暴跌,多敗俱傷,石油價格戰難以繼續。不過,歐佩克和其他產油國之間,都不愿意敗下陣來,減產有計劃無協議,使原油市場變得更加危急。
沙特與俄羅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的代表,G20杭州峰會時曾有意達成減產的意向,這凸顯產油國無法繼續石油價格戰。此番沙特和伊朗兩國承諾減產,意味著產油國在市場倒逼之下不得不抱團取暖。
產油國的減產共識能否維持油價持續上漲還是未知數。本周期的全球油價暴跌,除了新技術應用所致的市場過剩,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即全球經濟處于后危機時代,包括原油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均處于低迷狀態。美國在平庸復蘇中演繹著加息預期空耗的游戲,日本和歐洲還在執行效果并不明顯的貨幣和財政雙寬松政策,其他新興市場則在艱難的復蘇路徑上躑躅而行……總之,全球油市依然面臨著消化不良的大趨勢。
在此情勢下,產油國去庫存去產能,只是治標之舉,要解決全球油市的頹勢,還需全球市場迎來新的景氣周期。然而,全球經濟復蘇動力還不強勁,全球油市的春天還未真正到來。
即使全球經濟迎來復蘇周期,全球油價也不可能再現以往“黃金時代”。畢竟,清潔能源應用成為全球共識,原油消費也許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但將不是主流的消費方式。
原油市場并非單純的經濟問題,也摻雜了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本次原油價格戰,就有多重陰謀論。由于美俄沖突及美國與沙特的特殊關系,陰謀論也并非空穴來風。地緣政治因素的滋擾,加劇了全球油市的復雜性,也使產油國之間的減產協議充滿了不確定性。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