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2 09:04:27
房地產的開發和銷售注定會是第四季度增長的引擎,只不過拉動經濟的不再會是一二線城市。
每經編輯 吳若凡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三季度GDP情況,同比增長6.7%。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曾透露,根據初步測算,前三季度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8%左右。
不得不說,功不可沒。
房地產怎樣支撐GDP呢?看一下,9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是1.77億平米(住宅1.55億平米),刷新了歷史紀錄;成交金額也達到1.35萬億(住宅1.15萬億),同比漲幅達到了56%(住宅61%)。
前9個月一起算,更了不得。
1-9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459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商品房銷售面積則是10518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9%,增速比1-8月均有提高。
因為房地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因此有人擔心,樓市調控了,GDP可能會受影響,往下降。
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盛來運也曾說,這一輪調控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少數二線城市,是局部的調控。短期來講,對于這些熱點城市的商品房銷售和投資,甚至對經濟都會帶來一定的壓力。
但邦地產認為,對全局來講,它的影響是有待觀察的,因為其他城市還在按照既定的房地產政策(比如去庫存政策)來管理。所以,這是一個是局部與全體的關系。
另外,調控目的主要針對投資性和投機性需求,對剛需、改善性需求仍然還是支持的。
而且,房地產調控的本質,主要是防止房地產的大起大落對經濟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防止經濟的波動,它的調控目標最終還是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
從這些角度來看,對全局的影響不像想象得那么大,而且后期的走勢有待觀察。千萬別以為盛來運只是應付記者的說辭。房地產的開發和銷售注定會是第四季度增長的引擎,只不過拉動經濟的不再會是一二線城市。
衛計委報告暗示:樓市依然很熱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相當于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未來一二十年,我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進程,2020年我國仍有2億以上的流動人口。
未來五年,這部分人口繼續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線地區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繼續增長,中部和西部地區省內流動農民工比重明顯增加。
報告顯示,2013年西部地區吸納流動人口,占全國總比例14.9%,2年后的2015年,已經達到16.6%;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區的省內農村戶籍流動人口占全國相應人口的比例為45.6%,2015年該比例為50.5%。
不要小看,這4.9%的差異,以2.47億人的基數來測算,這意味著至少有1200萬人流向了大城市外的中小城市。如果以2012年,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2.91平米計算,這一需求相當于將近4億平米,已經和今年前9月整個東部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接近。可怕的是這一趨勢還在進一步延續。
和大城市相比這些城市更容易落戶,房價也遠遠便宜,因而更容易吸引流動人口留在那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國務院之前確定的1億人口進城落戶,按照目前落戶的整體安排,主要的去向是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樓市的崛起開始了!
伴隨這一輪人口流動,一些三四線城市或許也能分享機遇,但這主要值得是能夠受到超級大城市輻射的城市群。
從克而瑞監測的11個三線城市(淮南、馬鞍山、濟寧、煙臺、常州、南通、溫州、九江、荊門、茂名、北海)可以看到,截止9月,11城的總庫存量為4075萬方,平均存銷比為13.4個月,但城市分化明顯。
經歷了這輪樓市熱潮,哈爾濱、三亞、濟寧、泉州、西寧、蘭州、北海、蚌埠、丹東、唐山、銀川這些三線城市的庫存沒有顯著下降,存銷比均在20個月以上。
但一些華東區域的三線城市去庫存情況良好,比如常州9月樓市成交量同比增加118%(市區商品房銷量一舉突破百萬平方米);鎮江樓市成交同比增加426%,價格漲幅21%;南通樓市成交同比增加58%,均價漲幅22%。在蘇州政策不斷收緊之下,揚州、溫州今年黃金周的樓市成交較去年分別上漲157%和320%。
另外,惠州、昆山、廊坊、無錫等三四線城市被限購,側面反映它們的樓市狀況偏熱,東莞、惠州黃金周樓市成交量就同比分別增長了302%和86%,部分需求甚至外溢至江門、韶關等城市,其中韶關國慶7天共成交8.63萬平方米,較2015年同期上漲157%。可見這些城市受到上海、深圳、北京大城市的外溢影響很深。
實際上,同策數據顯示,9月三四線城市商品住宅市場量價齊升,成交量環比上揚 20%,同比則上揚 54%,創下今年新高,成交均價環同比上揚10%。可見,熱點三四線城市的帶動力不可小覷。
此外,一二線城市的產業轉移,也會給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局面,如湖北襄陽,由于便宜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被東風日產看中,樓蘭、天籟、英菲尼迪的生產線先后落戶這里,由此發展出了一個完善的汽車工業生態。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深化,諸如以上人口基數大、消費意愿足、擁有優勢產業、經濟成長動力較大的三四線城市,在未來一定會增多。
希望此文能對您有所幫助,更多問題可以加入邦地產粉絲群交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