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31 17:15:42
未來5-10年,租金絕不會停在低位,租金超月供是大概率事件。
每經編輯 楊羚強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八年前,有一對親兄弟來到上海。哥哥,咬牙花了100多萬買下一套房子,貸款30年,每年月供4800元。
弟弟要比哥哥精明。當時,他算了一筆帳,這套總價100多萬的房子,當時的月租只有2000元左右。按照這個月租,花100多萬至少可以租住50年了,買房并不比租房劃算。
恰逢當時,牛刀說“房價要降一半” 。還有一些磚家的“樓市崩盤論”被媒體大肆宣傳。于是,弟弟最終選擇了租房。
八年前過去了,弟弟錯過了一波又一波的機會。現在,上海的房子已經貴到想買也買不起。甚至,有一天他開始恐慌——自己可能連租房子也租不起了!因為那套原本只租2000元/月的房子,在這幾年的輪番上漲中,已經要每月至少7000元才能租下。
而另一邊,哥哥卻因為降息、銀行的房貸利率優惠等因素,月供不斷降低,現在每月要供的居然還不到4000元。
租不起房——正在一線城市變為常態
58同城8月發布的《2016上半年租房市場報告》顯示,在租金方面,上海、北京、深圳的月租金均超出4000元。其中,上海以5133.91元成為月租最貴的城市。
報告顯示,全國租房需求總量在一季度同比增長了54%,環比增長27%;二季度同比增長39%,環比增長7%。
雖然,上海房屋租賃指數辦公室8月的報告指出,中低端租賃市場中,季節性的租客已陸續進場,市場內新增需求明顯減少;高中端市場租賃需求減退2成以上,房源掛牌后交易周期拉長,部分出現一個月以上空置期;面向年輕人的互聯網長租公寓,由于各路資本注入而加大擴張速度,按間出租、商用房出租等政策放開,和散戶出租爭搶市場份額。
但這些短期的利空,無法阻擋房屋租金上漲的大趨勢。同樣上述辦公室的數據就顯示,1月的房屋租賃指數為1805點,而到了8月底,房屋指數已經達到了1904點,8個月的時間,上海平均房租就上漲了5.48%。
除了漲價,上海還在通過結構調整的方式,讓部分人“不能租”,而這也正是這一波租金上揚的核心原因之一。
今年8月29日,上海電視臺播放了一則新聞,今年6月,祥東小區引入第三方經租公司,以稍高于市場的價格,從居民手中收儲閑置房源,然后統一裝修、統一出租。
像這套130平米的四室一廳,可入住8人。有些房源還直接租給企業作為集體宿舍。通過代理經租壓縮群租空間后,人口結構也出現了變化。
祥東小區黨支部書記周靜說,通過經租公司,小區能夠引入一些高級小白領、家庭戶,對社區治安環境,包括整體人員素質有所提升。
松江車墩鎮綜治辦主任洪良軍向上海電視臺的記者介紹,去年區域外來人口有21萬,到2016年6月份,外來人口控制在17萬多,下降幅度比較大。
這則新聞不經意地告訴我們,上海正在通過整治群租,減少出租房的數量,來實現以房控人的目的。
自上海設計了“到2040年常住人口不得超過2500萬”的紅線,“以房控人”,就成為人口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群租房的整治,上海很多街道成功實現了減少外來常住人口。這一做法,也讓那些租金只有一千甚至幾百的群租住房“銷聲匿跡”,市場對中低端的住房需求不斷升溫,進而拉動了整體租金的上揚。
公眾號“明源地產研究院”在《調控之后,這些城市的房子最危險!》一文中明確表示,盡管上海2015年末外來常住人口減少了14.77萬人,同比下降1.5%, 但是流出的卻是低技能人群,流入和留下的卻是高技能人群。
根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今年前三個季度,上海人才凈流入率最高達6.38%,其次是北京、杭州、深圳,人才凈流入率4.97%、1.63%和1.07%。
很難想像,這些高收入、高技能、高學歷的人才,能夠接受群租房低端的租賃房屋。很顯然中高端的普通住宅,或者說是面向白領的服務式公寓,才是他們更傾向的選擇。在這一背景下,上海的低端和超低端市場規模顯然將逐步減小,房屋平均租金面臨長期上漲的壓力。
其實不僅上海,其他城市也在“以房控人”。比如,北京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大力整治地下空間和群租房,加強直管公房管理。持續開展“拆違打非”,拆除違法建設1500萬平方米。
類似有人口控制目標的還有廣州、蘇州的中心城區等。這些城市整治群租等措施的落實,也會側面推升城市的租金。
租賃市場商業化——租金上漲的另一個“推手”
在今年的易居沃頓研究班上,有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是“存量資產的改造和運營”。上周末,商業地產創新組在蘇州組織的案例評審會上,有不少項目都屬于存量資產的改造,其中有的項目就是將空置的大型商場,轉為住宅供出租。
對住宅租賃消費,從中央到地方一直都持鼓勵態度。從今年5月份開始,就不斷頒布各類政策,鼓勵房屋出租。
中介市場上,鏈家、愛屋吉屋等都涉足長租公寓的領域;開發商方面,則有萬科、永泰、綠都等企業涉足。這些企業和蘑菇公寓、u+公寓等互聯網長租公寓一起,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出租房市場。
而另外一方面,包括上海在內的各個城市,先后在土地出讓文件中,規定了開發商自持并對外出租的房屋面積比例,也進一步強化了出租房屋的市場供應量。
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市場環境的大幅度轉變,以及各路資本的大量流入,讓房屋租賃行業由原來個人“二房東”為主的“游擊隊”,改變為正規軍,并將租賃市場細分成各種“子分類”。
比如,新加坡永泰就將位于中山公園附近的一棟住宅,開發成能提供專業護理、餐飲、老年教育的養老社區——鴻泰·樂璟會。
雖然一間78平米的獨立單間,費用高達2萬元/月,比周圍的普通公寓租金高出不少,但相對上海公立養老院一個床位4000元(通常要住三個老人以上且不包括醫療、健康管理的服務,房屋環境和整體設施都極為陳舊),性價比仍然高出不少,因此吸引了不少人預租。
又比如,綠都地產在迪斯尼邊上開發的繡云里項目,未來也將作為民宿,向前往迪斯尼旅游,且希望了解老上海生活風情的人群開放。根據業內介紹,除了綠都,還有很多開發商有意涉足民宿市場,深耕這一領域的租賃市場商業化。
不管是將住宅作為養老公寓出租,還是作為民宿出租,都比作為普通住宅出租,租金更高,這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對現有房屋租賃市場的房源爭奪。
盡管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租金回報率普遍只有1%—2%,但未來幾年的租金卻絕對不會停留在低位。對今天很多在售的住宅來說,五年甚至十年后,“租金超過月供”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邦地產立場。
希望此文能對您有所幫助,更多問題可以加入邦地產粉絲群交流(關注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回復“粉絲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