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1 18:50:40
雖然無法復制2015年《夏洛特煩惱》的盛況,但《驢得水》用一步一個腳印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每經編輯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余澤人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余澤人
《驢得水》被刷完之后,整個電影院有如死寂一般寂寞。
一部直擊人性的黑色喜劇,從舞臺走向銀幕,經歷了近4年的時間,對于新三板剛上市的開心麻花來說,這不容易,對于這些勤勉的話劇演員來說,更不容易,畢竟在小鮮肉橫行的時代,能依靠自己的實力殺出重圍,還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
但是《驢得水》拍得好么?對于中國觀眾而言,9、10月份進入了喜劇荒的節奏,整整兩個多月,觀眾都在接受郭敬明的廉價CG、張一白的心靈雞湯和好萊塢的狂轟亂炸,或許這部電影讓觀眾有了“久旱逢甘露”的感覺。
話劇改編電影雖然有一定的便捷性,但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一旦沒改好,還會給原作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開心麻花這次有野心,有誠意,充分體現了“慢工出細活”的態度,在10月31日,《驢得水》以1090萬元的單日票房成績,超越了《但丁密碼》,登頂排行榜之首,是為難得。
雖然無法復制2015年《夏洛特煩惱》的盛況,但《驢得水》用一步一個腳印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就事論事而言,《驢得水》確實不像一部電影,即使找了來李安的攝影師林良忠、侯孝賢的剪輯師廖慶松。但“話劇感”從始至終圍繞著電影,成為一種桎梏。
和戲劇不同,電影是多種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體。話劇畢竟場景單一,觀眾看的只是舞臺上的一個全景,但電影需要依托復雜的技術手法才能得以實現,其每一個鏡頭的畫面景別、美術設計都需要有敘事訴求,所以場面調度能力也是一個電影導演的必修課,《驢得水》原作劇本雖好,卻無法“原版照搬”。
“但從成片看來,《驢得水》的鏡頭空間感還是略微單調,相比之下《夏洛特煩惱》就充分利用轉場制造懸念。”上海承宗文化的一名編劇告訴每經影視(公眾號:meijingyingshi)記者。
實際上,影片的人物也面臨這巨大的爭議。《驢得水》話劇的成功,正是依托于其符號化的人物設計。與戲劇不同,電影發生在真實的場景中,相比之下要更加寫實。人物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
“影片為了制造符號化的刻板諷喻,中斷了所有人物的內在邏輯,讓故事變成了一出鬧劇。”電影研究者王昕說道,《驢得水》中的人物性格轉變生硬,似乎只是為了牽強附會地表現主題。當然這些在戲劇中統統可以,因為戲劇發生在舞臺上,與觀眾之間有間隔,所以在表現形式上可以更夸張、更荒誕。
這些評論當然很有道理,但《驢得水》的成功并不在此,因為它告別了虛情假意的浮夸劇情,告別了打打殺殺的眼球文化。
這次改編確實存在不小的難度,在商業電影當道、IP橫行、小鮮肉被屢屢刷屏的中國市場,黑色幽默的現實主義電影本身就很難賣得動,再加之題材容易捧上審查制度的釘子,《驢得水》在這些方面都處理非常得當。
中國話劇行業雖然在近些年發展迅猛,但自始至終還是“虛火過剩”,開心麻花在上市之后,整個公司舞臺劇業務收入僅為1.85億元,還不及《夏洛特煩惱》一部電影那么多,一位話劇演員對記者表示:比起整個工業體系,話劇團大多數還處于手工作坊階段,從找場地、聯系演出,售票環節都要親力親為。顯然,電影是最好的宣傳方式。
《驢得水》作為一個IP,改編成電影之后勢必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對開心麻花來說,或許這是一筆雙贏的生意,
“中國的話劇市場屬于只賺吆喝不賺錢,開心麻花也是要依靠電影。“有話劇投資經驗的影視投資人曹海濤對每經影視記者表示,“話劇總體是一個夕陽產業,影視改編才是未來的重點。”
“一個話劇為什么不能通過電影的形式呈現?”一位觀眾在看了《驢得水》之后告訴記者“批評一個藝術作品的形式是沒有意義的,當年驢得水口碑在外,小劇場一票難求,能把話劇搬上銀幕,實際上也是一件好事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