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7 01:28:46
隨著消費升級,運營成本提升,以及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消費者心中的消費“天平”已經逐漸朝著電商渠道傾斜,傳統零售業如何在電商的沖擊下謀求轉型,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吳凡
◎每經實習記者 吳凡
曾幾何時,傳統零售行業還是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各個品牌的大賣場紛紛落地各個大中小城市。不過,隨著消費升級,運營成本提升,以及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消費者心中的消費“天平”已經逐漸朝著電商渠道傾斜,傳統零售業如何在電商的沖擊下謀求轉型,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11月初,位于上海市徐匯區斜土路東安路上的一家家樂福大賣場試水24小時營業。據悉,這是家樂福全國首家24小時營業超市。而家樂福中國副總裁戴瑞克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家樂福上海將以斜土路店作為24小時營業的第一個試點,并結合家樂福自身的網上商城,給消費者提供全渠道O2O購物模式。
上海最小的一家店
11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家樂福斜土路店進行了實地探訪。
記者看到,家樂福入口左右兩側的墻壁上均貼有24小時營業的標識,而在乘電梯進入店面內的正前方墻面上,亦掛著顯眼的“24小時營業”招牌。記者走訪店面內發現,相比于上海其他的家樂福店,這家店的面積并不算很大,“事實上,這家店是上海30家店里最小的一家”家樂福華東地區的媒體負責人李小姐告訴記者。
家樂福斜土路店的一位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表示,從11月初家樂福開始實行24小時營業以后,方便了很多市民,“我們晚上除了現制現售的東西不賣以外,其他的東西都有在賣”。而李小姐也向記者表示,現制現售這一類受食品安全影響會關掉的,“其他的東西如家電之類的,夜間少有人觸及的,我們也會逐步的進行調整”。
對于設立家樂福斜土路店“24小時營業”的初衷,家樂福中國副總裁戴瑞克曾表示,上海這座城市的深夜消費需求較大,所以決定在門店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此外,李小姐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周圍的多家醫院以及20多家經濟型連鎖酒店也是家樂福的潛在客戶。
記者也看到,家樂福斜土路店周邊挨著大片居民小區,其斜對面還有一家醫院,此外,其周邊的酒店也較多。“我們前期有做過考察,病患家屬、游客、差旅人士等都有可能成為在家樂福夜間消費的對象”。
根據戴瑞克的預期,希望24小時營業能每天為門店增加5%~10%的銷售。“如果家樂福斜土路店發展得好的話,我們未來也會繼續把這一便民服務新模式推廣到家樂福上海的更多門店”李小姐也稱。
行業疲軟倒逼改革
不過,針對家樂福斜土路店試水“24小時營業”,有業內專家也給出不同的觀點,上海尚益咨詢總經理胡春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賣場夜間的客流還是比較少的,“以前在沒有電商的時候,會有一些人選擇去大賣場等地進行購物,有了電商的沖擊,客流明顯下降。”
而據家樂福官方給出的數據,從最初每晚50多位顧客,到如今夜間150多位顧客,超過百單的銷售,每個小時都有銷售成交,家樂福的“24小時模式”似乎初見成效。
對此,胡春才認為,家樂福斜土路店附近的夜生活較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較高,而其他的門店可能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種24小時營業點能否成功運營,并且很好的復制,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事實上,不論家樂福試水的目的是什么,未來又能帶來怎樣的收益與改變,作為全球第二零售商,其在經濟增長放緩和網購沖擊的背景下,正面臨著業績下滑等諸多挑戰。
據家樂福今年10月份公布的三季報顯示,銷售總額為217.8億歐元,好于分析師預期的217.1歐元,同比上漲3.2%(包含汽油銷量)。值得注意的是,家樂福在亞洲市場的表現相對遜色,其中中國市場銷售額跌幅達7.8%。
而這只是傳統零售行業在國內整體消費疲軟背景下的一個縮影。根據《2016年中國超市行業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由于國內消費持續疲弱,超市行業整體景氣度較低。據統計,2015年國內超市零售額達3.4萬億元,同比增長5.6%,但近年來的增速呈下滑的態勢。《報告》預測,國內超市行業未來幾年增速將進一步放緩,預計2016~ 2018年收入增速在2%~3%左右。
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樂福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為了應對變化,家樂福在18個月前就開始在中國推出網上商城業務,“電子商務一直是我們在大力研究和發展項目,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開展此業務,并在年內推進到蘇州,無錫和武漢”,其表示,“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在有家樂福門店的城市,都有我們的電商業務。”
“其實現在不是(大賣場)轉型對抗電商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快消費升級,而這個升級對于傳統業態和電子商務來說,都是必須的。”上述匿名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任何的業態都有發展空間,前提是你要不斷學習創新,來面對日益變化的市場和消費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