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6-12-06 10:49:21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滬港通、深港通機制有助于國內險資緩解資產配置壓力、提升投資收益、拓寬境外投資渠道。同時,采取港股通進行港股配置,不會影響保險資金在A股的配置,更不會對A股市場整體資金面形成沖擊。
深港通昨日正式開通。在開通之前,多家險企表示已積極準備、申請業務資格、開立賬戶,等待政策開閘。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滬港通、深港通機制有助于國內險資緩解資產配置壓力、提升投資收益、拓寬境外投資渠道。同時,采取港股通進行港股配置,不會影響保險資金在A股的配置,更不會對A股市場整體資金面形成沖擊。
有利于險資提升收益
保險資管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保險資金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機制投資港股,對緩解資產配置壓力、提升投資收益、拓寬境外投資渠道等具有重要意義。
從資產配置角度看,目前國內市場資產荒情況突出,權益市場持續低位運行,而港股等境外權益市場,能夠提供相對較高的收益水平。按照目前政策,險資境外投資比例可達15%,但目前實際運作還不到2%。參與港股通,有利于國內險資緩解資產配置壓力,分散投資風險。
從收益角度看,港股市場具有一定吸引力。港股處于價值洼地;恒生指數市凈率已低于1998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處于近30年最低位,與美國、日本等其他全球市場“估值差”也處于歷史高位。同時,投資港股可以享受類債券的收益;相較滬深兩市,港股具有較高分紅水平,目前恒生指數平均股息率目前在3.5%左右,而國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2.7%。另外,去年以來,市場有持續的人民幣貶值預期,與強勢美元掛鉤的港幣資產吸引力上升,投資港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
當前形勢下,境外投資已成為保險資金配置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當前保險資金出境難度還比較大。相比其他資金出境方式,滬港通、深港通具有使用靈活、成本較低、無需新增審批等優勢,有利于拓寬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渠道。
整體風險小于QDII
保險資管協會相關負責人稱,目前,保險資金境外股票市場的投資主要通過QDII進行,而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市場所面臨的風險,從市場風險、匯率風險、操作風險及其他重點關注的風險事項來看,均小于借助QDII的整體風險。
市場風險方面,通過QDII,保險資金不僅可以投資主板、創業板股票、債券等工具,還可投資于公募及私募基金,而港股通標的股票范圍目前均為低估值、高分紅、高股息率的大盤優質藍籌股,因此在市場風險及信用風險上,港股通要小于QDII。同時,該類股票,也符合保險機構的長期配置需求。
其次,匯率風險有限。QDII的匯率風險集中在換匯及結匯期間,匯率風險發散在多種幣種上,取決于保險機構的結售匯行為。港股通采取軋差結算的方式,投資資金并未實質出境,港股通股票賣出時,資金自動換回人民幣,滬港通的匯率風險集中在買入股票及賣出股票期間,匯率風險僅限于港幣。因此,從整體來講,港股通投資帶來的匯率風險小于QDII股票投資的匯率風險。
同時,操作風險易控。在QDII機制下,保險資金投資港股的各環節中,大部分的操作流程都在境外完成,境外合作伙伴的選擇、法律文書、業務對接等等,均難以標準化,因此保險機構的操作風險控制難度加大;港股通機制下,保險資金投資港股的大部分流程均在境內完成,相關機構及流程均已經系統化、標準化、流程化和規范化,操作風險易控,法律風險更小。
不過,上述負責人表示,個股風險是險資投資港股市場需要重視的。由于港股市場無漲跌停牌機制,退市制度較為完善,同時香港地區監管下的公司行動更為靈活與自由。因此,香港市場個股的波動風險與A股不同,市場出現不利信息及香港資金流向對個股股價的影響較大。因此,投資港股時,組合投資策略、止損機制及個股研究能力、準確及時采取公司行動的能力尤為關鍵。“對于投資港股面臨的特殊風險,如無漲跌幅限制、個股波幅大等,需要通過對保險機構投資資格準入等手段進行有效控制。”
不影響對A股的配置
由于對放開港股通有所預期,記者了解到,部分保險資金從今年年初開始已逐步通過QDII、港股通等形式間接加大了港股配置和投資,并表示后續會積極參與港股通投資,并從資產配置層面加大投資香港股票市場。不過,保險資管協會相關負責人預期,這并不意味著港股通會影響險資在A股的配置。
從數據上看,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12.9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約1.86萬億元,占比14.42%。港股通相較于保險資金運用規模中的權益投資規模占比較小,因此采取港股通進行港股配置,不會影響保險資金在A股的配置,更不會對A股市場整體資金面形成沖擊。考慮到2016年的新增3萬億元保費及存款到期的配置安排,港股通對保險資金在A股的配置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