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13 00:49:48
2016年7月20日,雙匯母公司萬洲國際榮登《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成為率先上榜的中國食品企業。但很少有人知道,30多年前,雙匯的前身漯河肉聯廠一度瀕臨破產。
30多年來,雙匯專注肉類食品生產,始終堅持誠信經營,在改革、改組、改造和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每年繳納的稅款從最初的百萬元,到后來的千萬元,再到數十億元,截至目前稅款總額近300億元。
改革求生存 稅收過百萬
1984年,雙匯的前身——漯河肉聯廠是一家資產只有468萬元、年產值不足1000萬元的國有企業,已經連續虧損26年,瀕臨破產。
1984年7月,萬隆通過民主選舉接任廠長,明確提出“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堅持向改革尋出路,通過向前蘇聯出口分割肉,使企業走上了依靠外貿發展的新道路。1984~1990年,漯河肉聯廠累計繳納各項稅款774萬元,年均110萬元。
創新謀發展 稅收上千萬
1991年蘇聯解體,依靠分割肉出口發展起來的漯河肉聯廠一度陷入經營困境。此時,以萬隆為首的經營團隊果斷選擇“上馬肉制品”、“外貿轉內貿”的經營戰略。
1992年,第一支雙匯火腿腸問世,實現了產品結構從“生”到“熟”、經營戰略由外貿向內貿的成功轉型,雙匯一舉跨入中國肉類加工行業三強,業績和稅收情況明顯改善。1993年上繳稅款突破1000萬元,1994年突破3000萬元。
合資促轉型 稅收跨億元
1994年,雙匯與香港華懋集團合作,引進外資1.27億元成立合資公司。隨后,漯河罐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漯河市塑料廠劃歸雙匯管理。1998年,“雙匯實業”在深交所成功上市,雙匯成為中國知名大型食品集團。同時,借助國家對外商投資企業兩免三減半、采購國產設備抵免、外商企業分紅再投資抵免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雙匯累計引進外資1億多美元,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發展。至2000年,雙匯年銷售收入達60多億元,上繳稅款突破3億元。
競爭上規模 稅收高增長
2000年,雙匯引進國內第一條屠宰冷分割生產線,雙匯冷鮮肉問世,結束了中國肉類行業幾千年來賣肉沒有品牌的歷史。同時,雙匯制定了“圍繞北京開發京津唐,圍繞上海開發長江三角洲,圍繞廣東開發珠江三角洲,圍繞沈陽開發東北,圍繞成都開發西南,圍繞河南開發中部地區”的六大區域發展戰略,先后在全國18個省市建設了30個現代化肉類加工基地。雙匯從此走出河南、走向全國,成為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肉類供應商。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雙匯肉類年產銷量從50萬噸發展到300多萬噸,年銷售收入從60億元發展到400多億元,年上繳稅款從3億元增長到24億元。
實現國際化 稅收創新高
2012年,雙匯把65.5億元肉類凈資產及相關業務注入雙匯發展,實現整體上市。2013年,雙匯母公司——雙匯國際(已更名萬洲國際)以71億美元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完成了由中國最大豬肉加工企業向全球最大豬肉食品企業的歷史性跨越。2014年,萬洲國際整合中美歐100多家所屬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后的萬洲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得到了空前提高,實現了實業和資本的國際化。2011~2015年,雙匯肉類總銷量1440萬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200億元,上繳各類稅款157億元。
30多年來,雙匯因勢而變、乘勢而上,隨著機制、體制、管理的不斷創新,經營不斷跨越,稅收逐年增長,累計上繳稅金近3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36%,實現了企業、股東、社會的多方共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